今天是我们的新年联合崇拜,祝大家新年蒙恩。正好正月初七也是人日,祝大家生日快乐。二月14日又是情人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今天也是大斋节的第一个主日,所以我们的经文都是关于耶稣第二次预言他的受难,以及过后相关的故事。不过,既然是新年,我就特别选了经文里面最吉祥的字句作为题目,那就是:彼此和睦。我们过年都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一家人若能和气团圆,那也是人人都渴慕的事。耶稣也希望门徒们可以彼此和睦。同门师兄弟若能够好好相处,那该多好。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和睦呢?马可9:34 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这种门徒之间争大小的事情其实在各门各派都是常有的事。每个师父都迟早要面对这个难题。若处理得当,那这个门派就会兴旺起来。毕竟,团结就是力量。处理不当,那就面临自相残杀的结局。又或者会导致有人另起炉灶。到时候就你南拳我北腿,彼此势不两立。那么,争大小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条许多人所走过的路。我可以为大家介绍市面上的三个惯用的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设立一个系统。就比如韩国人。韩国由于受儒家文化影响,长幼有序的尊卑思想非常明显。所以他们一般会按年龄分大小。除了年龄,他们也看重前辈后辈的分别,也就是资历的差异。所以,耶稣可以效法韩国人用年龄解决问题。安德烈是长兄,应该排名前面。然后才是弟弟彼得。约翰应该是老幺(Maknae),因为他年纪最轻。耶稣又或则可以用资历。先入门的是大师兄,最后的闭门弟子是小师弟。总之,耶稣就是选择一个系统,让后门徒们就可以依次排名。
不过这条路径虽然普遍,但是也有许多人不赞同。他们认为这样的系统很不公平。凭什么说年纪大,或资历深就能排在前面?他们会选择第二条道路,那就是任人唯贤,唯才是用(Meritocracy)。所以领袖应该是有能者居之。而最公平的方法就是设一个擂台。我们可以比武来选出掌门继承人。在耶稣的时代,这种事情就是这样解决的。罗马政权如何称霸?那就是扫平所有的周边蛮夷。而那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罗马帝国把他尊为Augustus,意思就是‘众人以上最尊贵的那一位’。罗马人的彼此和睦的定义就是镇压所有的反叛。技压群雄就可以带来和平。杜琪峰导演有一部得奖的电影叫《以和为贵》(Election2)。 [1] 里面的和平是讲诉一个黑社会份子如何勾心斗角,心狠手辣,最后铲除异己成为黑社会老大。我们的彼此和睦是否也是一种消灭敌人的和睦。耶稣如果要在门徒之间分大小,不如就设下一个门徒训练的PSLE。然后按成绩,或比较一下彰显神迹的能力来定夺。
这条道路你认为如何?你有想过你的道路吗?也许你很反对第二条道路。你觉得,基督徒哪里可以这样打打杀杀,彼此竞争。那你又会如何处理呢?有些人也因此走出了第三条道路。也许耶稣应该把大家都好好坐下来,然后可以告诉他们:你们有什么好争的?大家和和气气不是很好吗?我不是告诉过你们要彼此相爱吗?有什么争执,彼此一人让一步就对了。这第三条的道路就是与世无争。所以也不必分大小,谁来带领也无所谓。耶稣可以告诉门徒们‘我们一家人没有大小。大家平辈就好。’也许你本身的性格就比较淡泊名利。那种争大小的事情你也不放在眼里。也许你觉得做基督徒就是应该毫无野心,最重要就是大家好来好去就行了。这真是耶稣的道路吗?
弟兄姐妹,我觉得不是。至少在今天的经文,我找不到。那种‘大家和和气气’的处理方式,也许对一些人可以管用。但我们在这里不是要选出一个小社团的团长。这些门徒有如一个国家领袖,是神的国的开国栋梁。而这个课题不是大家伤和气,闹别扭的琐碎事。这可是牵涉到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指导原则。所以,在马可福音的第一篇讲道,我就留下了一个伏笔。我问大家,这些门徒是为了什么跟随耶稣。经文的答案是:因为耶稣呼召他们来‘得人如得鱼一样’。这群人和普罗大众不一样,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其中一个还是奋锐党(Zealot)的人,随时可以拼死命也在所不惜的。这样的一组人,为了成就这样的大事业,争大小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决定可以主导这个国家的命运。你想想新加坡当年建国一代的领袖就好。他们是那种对彼此之间如何分大小的事情轻描淡写的人吗?绝不可能。一个国家何人为大,就是这个国家何事为重。所以,什么是耶稣的道路呢?耶稣到底怎么看待门徒之间争大小的事呢?
9:35 耶稣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然后在整段经文的结尾,耶稣又说,10:31 然而,许多现在领先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反要领先。耶稣前后一致性的提出同样的原则,所以这个原则就是神的国的指导原则。当然,耶稣的生命就彰显这个原则。今天的经文,耶稣一开始就预言自己的受难 。当然,到了故事的结局,当看清除了耶稣所完成的救恩,又再次领会这个道理。「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所以耶稣没有说你们不要作首先的,没有说你们不要得荣耀,没有说你们不要为大。门徒们愿意挺身而出跟随耶稣,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不是庸庸碌碌,随随便便的人。他们是要来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最后成为了建国一代的领袖。所以耶稣是告诉他们,凡是要在这个国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而众人的仆人首先的就是耶稣本身。
有点抽象对不对?这个原则什么意思呢?9:36 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 37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现今社会,孩子是宝贝。所以,接待小孩子也许对你我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当时,小孩子是没有身份的,比佣人或奴隶还不起眼。当时的社会没有人会理会他们的存在,更不用说接待他们。所以,耶稣是告诉他们,你要作最大的,那就看你是如何对待那最卑微的。耶稣的话会不会让你联想到当年旧约里面先知常用的责备?国家的领袖怎么样,就看你的孤儿寡妇怎么样。「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
再举一个例子。当时罗马社会派系之分是很明显的。你要嘛就是属于这个党,要嘛就是属于那个家族。9: 38 约翰对耶稣说:「老师,我们看见有人奉你的名赶鬼,就上前阻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约翰争执的不是耶稣的品牌的版权问题,其实就是派系不同的偏见。这个人不是他们这一党的。39 耶稣却说:不要阻止他。40 凡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耶稣在乎的是心意,而不是派系。一个作领袖的,能够放下这样的成见吗?如果一个人不是你这一伙的,你愿意包容他吗?
再举一个例子。耶稣说42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犯罪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这里的‘小子’不是指孩童,而是初信耶稣的人。他们的信心也许比较脆弱。所谓‘犯罪’是说他们信了没多久,就放弃离开主。你也许会觉得,别人犯罪关我什么事?耶稣又说43 倘若你一只手叫你犯罪,砍下来! 44 你缺了肢体进入永生,总胜过有两只手落到地狱,入那不灭的火里去。明明前面一节是说使人犯罪,为什么后一句却是讲到自己犯罪呢?明明前面是说绊倒人,为什么后一句是讲自己被绊倒呢?原来作为领袖,有时就像在一场二人三足赛跑一样。我们的奔跑过程被联系在一起。你的跌倒,也会导致同行的人的跌倒。而如何不跌倒,有时就是要舍弃一些你觉得很宝贵的东西。手、脚、眼睛,都是宝贵的。但有时一些宝贵的东西反而却阻拦你如何对待人。有人告诉我,他有一次邀请一位弟兄参与停车场的服侍。那位弟兄回复说他在公司是上司。他刚好有几个下属也是在同一间教会聚会。他说,因为这样他不可以参与这样的服侍。我不清楚他在公司有没有标榜自己是基督徒。不过,我想如果这样的话让他的下属听到。那肯定是他自己跌倒,又绊倒人。
弟兄姐妹,天国就是这样一个原则。「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仆人。」有时就是必须有所牺牲,而这样才能服侍人。你自己不至跌倒,别人也不被你绊倒。可能是牺牲你的社会地位,可能是牺牲你的长辈的尊严。在罗马书,我们提到牺牲你的自由,甚至牺牲你更正确的神学,或牺牲你所受的冤枉和委屈。不管这东西对你多珍贵,倘若阻拦你服侍人,是否应该搁下,救自己,也救了别人。这也许就是让一个财主面对耶稣,最纠结的地方。现今社会的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很好,有钱人很多,没钱也不是一辈子潦倒的事。不过以前,就是一小撮的财主是特别阶层,其他人都是一天过一天,混口饭吃。钱财代表了社会地位,身份,自由,而最重要的,是代表了你是蒙神祝福的人。倘若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霎那间,你失去的不是钱,而是你从一个有身份的人,变成了不起眼的普通人。(from somebody to nobody)你若想象当时的处境,也真的很难放下。但一个财主若不放下,也绝不可能作众人的仆人。当时的社会,财主就是主人,不是仆人。现今的社会呢?拦阻你服侍别人的也许不再是财富。可能是宝贵的青春时间。可能是你的种族自豪感。可能是你的教育水平。你愿意放下吗?还是忧愁地离开?当时财主的改变虽看来好像不可能,10:27 耶稣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 神却不然,因为 神凡事都能。」你们要祷告。原来耶稣就是这个自我牺牲的典范。 [2]
听过了几个例子,如今我们回到原来的课题。我要回答几个关键的问题。耶稣的道路到底是什么?作众人的仆人又和‘彼此和睦’是什么关系?从耶稣所彰显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道路不是叫你萎缩,不是叫你懦弱,但也不是叫你打遍天下无敌手。世人的三个道路都不是耶稣的道路。耶稣的道路却是我们门徒的道路。我们要为神的国有抱负,有理想,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但这个天国的价值观和衡量标准是谁愿意放下自己服侍人,才能成为别人的祝福。你的服侍对象是否能保函最卑微的人,甚至是你的劲敌,你就是如同服侍主自己。原来耶稣的‘彼此和睦’,不是大家和和气气,而是彼此承担。我扶持你,你为我牺牲,我们是二人三足绑在一起,一起到达终点。这个世界有些人争权夺利,有些人是自命清高,不过都是为了明哲保身,自己顾自己。这不是彼此和睦。耶稣的福音要来改变了世界。彼此和睦就是彼此承担,也彼此牺牲。愿耶稣的道路,成为我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