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圣工(捐献):神恩典的传达!

By Bilingual 双语

哥林多后书8:16-9:5的讲道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的第8-9章里所讨论的课题,和前面1-7章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在前面的7章里,保罗是为着他使徒的职份和权柄来辩护,特别是他所经历的苦难是不应该叫哥林多会众去质疑他使徒的身份。但是来到第8和9章,他所要处理的问题却是哥林多教会捐款的事。这捐款事件的起因是保罗在他第二次到访耶路撒冷,会见当地教会的领袖们所做出的承诺,就是他会向外邦人的众教会信徒,包括那些散居在这些外邦人城市的犹太信徒收集捐款,来救济耶路撒冷信徒的穷困光景。所以,保罗一离开耶路撒冷,开始他在北地中海一带作第二次宣教的旅程中,便发动了收集捐款的运动。这捐款运动的地方牵涉到当时罗马帝国的三大省分中的众教会,就是加拉太、马其顿和亚该亚省;而哥林多城就是当时亚该亚省的省府。因为参予捐款的众教会范围是那么的广大,所需要完成的时间起码也要有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保罗以后宣教使命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而保罗也非常重视此事。 保罗为何非常重视这捐款的事?在上个星期的讲道信息里,晓晖牧师已经让我们看到对保罗而言,这不只是单纯钱财的捐献,它是一种众教会信徒对耶路撒冷圣徒的服事,更重要的是它是神恩典的传达和分享。上个星期的经文(8:1-15),是保罗针对捐款的事给了哥林多信徒神学基础的教导,告诉他们慷慨捐助是神恩典的分享,是效仿基督舍己的榜样,也是个人信心真实与否的考验。今早的经文(8:16-9:5),则是要处理捐款的实际运作和确保哥林多教会的募捐能顺利完成。换句话说,保罗不希望看到捐献的这个圣工,因着哥林多教会的问题而受到阻碍,叫神丰盛的恩典不能传达去供应耶路撒冷圣徒的需要。所以,我把今早信息的题目定为:圣工(捐献):神恩典的传达! (一) 圣工(捐献)是神恩典的传达,因为神是背后的工作者。 圣工(捐献)为什么是神恩典的传达?因为在今早经文的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保罗首先向神的感恩,他说:“多谢神,感动提多的心,叫他待你们殷勤,像我一样。他固然是听了我的劝,但自己更是热心,情愿往你们那里去”。换句话说,保罗认为他自己之所以能够那么关爱哥林多信徒,不只是因为哥林多教会是他亲手建立的,而是神感动他的工作,是神把这份关爱他们的热情放在他的心里。如今,神同样的把他对哥林多信徒的这份关怀热情,也放在提多的心里。所以,保罗让我们看到今早信息的第一点,就是:圣工(捐献)是神恩典的传达,因为神是背后的工作者(感动者)。 我们知道保罗第一次到访哥林多,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半的时间,也建立了教会。他离开时这间新的教会正欣欣向荣。但不到两年多的时间,教会便开始出现问题,包括了结党纷争和伦理道德的行为问题,保罗因此写了哥林多前书来教导他们。保罗也同时差派提摩太代表他,到哥林多教会去了解境况。之后,提摩太带给保罗的消息是不好的,因为保罗的对手已经由外地抵达哥林多,他们带来了错误的教导,使到保罗的身份、权柄和所传的福音受到质疑,造成了保罗和哥林多信徒的紧张关系。保罗因此急忙启程到哥林多去,这第二次的到访就是被称为 ‘令人忧愁的探访’。保罗这次短暂的探访,并没有解决他和哥林多教会的关系问题;甚至在他离开之后,仍然受到他的对手和好些信徒的攻击。他因此写了一封 ‘流着泪写成的信’, 来责备他们、警告他们,并尝试将他们赢回。这封泪眼书信是保罗差派提多带给他们的。很可惜的,这封流着泪写成的信已经流失了。随着提多的到访和所带来的这封信,其结果是有功效的,教会中大部份的人因此悔改归向保罗;这是提多回来后见到保罗所带给他的好消息。因着哥林多教会的反应是如此正面,保罗计划第三次再去探望他们,他因此写了我们这本手上的哥林多后书,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表达他对他们悔改的欣慰。保罗再次委派提多带着此信回到哥林多去。但是,保罗这次要让哥林多人看到,提多在短时间内再回到他们当中,不是他强迫提多的,而是出自於提多对他们的关怀热情,自愿的再回到他们那里去。上一次提多的到访,他的心情应该是沉重和不安的,因为他是带着保罗泪眼的书信到来;他也不知道哥林多人看了这封带着责备严厉的信之后,会有何反应?对他又会是如何?在7:13-16里,我们看到了正面的反应。保罗说他从提多那里知道哥林多信徒是顺服的,他们是战兢的接待了提多,并且使提多心里畅快欢喜。他们对提多的热情,使到提多一想到他们,对他们的怀念就更加热切了。故此,我们看到哥林多信徒和提多彼此之间,己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难怪保罗说提多是自愿再回到哥林多信徒当中,因为他对他们的关心是非常热切的。保罗因此感谢神,因为他知道除了人为的情感因素之外;但更加重要的是,是神把对哥林多信徒的那份关怀热情放在提多的心里。 正如保罗在第8章一开始时所指出的,马其顿的众教会在经济极贫穷的光景下,信徒仍然有慷慨乐捐的心,而且是超过了他们的力量。对保罗来说,这是神恩典的工作,使到他们 ‘甘心乐意’的来捐献,不断的求保罗让他们有份参予救济耶路撒冷信徒的圣工上。同样的,保罗如今要说明,提多的 ‘情愿’ (或‘自愿’) 回去哥林多教会的行动,也是神恩典的工作,因为是神激发给了提多那份关怀热爱哥林多信徒的心。由此可见,一切的圣工,不论是捐献、对穷人的救济或是关怀热爱他人的服事等,其背后的工作者是神本身,因为他是启动者,更是会赐给我们各种的恩典让我们能够去完成神自己的圣工。 有一位宣教士医生名叫Nathan Barlow,他在1945 年到非洲的埃赛俄比亚作医疗服事共有60年之久。他的专长、一生的奉献是为当地人治疗 ‘大脚症’ (Mossy foot or Big Foot Disease)。这种病症会造成小腿和脚的肿胀并严重的溃疡,叫患者最终成为残废。当地人对这些患者是远而避之,把他们视同麻疯病的患者一样。 当他年纪老迈、身体状况开始衰退的时候,他的女儿把他接回美国要照顾他。但是不到儿个星期,他受不了在美国优闲的生活;再说他所关怀热爱的人始终是在埃赛俄比亚,他的女儿只好再送他回去,在那里渡过晚年(91岁逝世)。这位医生对当地人的关爱,除了他是第一位、用尽一生来治疗照顾 ‘大脚症’的患者之外,他还作了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有一次他有严重的牙痛,需要 作飞机到大城市的医院找牙医治疗。他告诉牙医说,他不想将来再因为牙痛的缘故,又要离开他事奉的地方到这医院来,所以请你这次把我所有剩余的牙齿拨掉,再装上假牙。是的,不是很多人知晓这位医生的背景和贡献,但是他就是默默的奉献一生,来服事这些被社会遗弃的病患者、共60年之久(Francis Chan, David…

Read More

忠诚:执尔之手、与尔同行 (为什么耶和华不再看顾那供物呢?)

By Bilingual 双语

玛拉基书2:10-16的讲道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是美国1801-1809年的第三任总统;他也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在他卸下总统职务退休的期间里,他创办了维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因着他对大学生的信任,相信他们会专注於学业上的学习,所以他不太在意大学里应有的纪律条规。 很不幸的,有好些学生背信了杰斐逊对他们的信任,在校园里闹事并发生暴动;而出来阻止他们闹事的教授们也遭受到他们的攻击。过后,大学的董事部马上召开紧 急的纪律会议,把这些闹事的学生们都叫来要给於纪律处分。杰斐逊因着是董事部的成员之一,他也在场并首先开口说:这事件是我一生中感到最伤痛的。然后,他 就难以控制的哭了起来。这时,另一位董事就叫这些闹事的学生一个个走上前来,向董事部成员报告他们的名字,以便记录在案。所有的闹事学生都一一的顺从。过 后,其中的一些学生如此说:我们都愿意接受纪律处分,不是因为杰斐逊先生的话语,而是他的眼泪。 是 的,弟兄姐妹,当这些被掳回归的犹太人,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犹大地之后,他们竟然质问神在何事上爱过他们?他们因为看不到先知们所预言的弥赛亚复兴时代的 到来,就质疑神对他们的爱;甚至神过去如何看顾保守他们在异乡的生活,他们也似乎忘得一乾二净。这是多么伤神的心!神因此藉着他的使者玛拉基给予他们一一 的驳斥,就是:神仍然是爱着以色列人的,他们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问题是出自於他们自己的身上,因为他们的背信和不断的犯罪,使到他们所做的一切、所献的祭都不能蒙神的悦纳;更不要期望神会祝福他们。 在刚才我们所阅读的经文里,这是神通过先知玛拉基与以色列人的第三段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先知责备他们以诡诈待人或行事诡诈的指控,一共出现了五次(10,11,14,15,16节)。 “诡诈”这两个字在希伯来文的原意是有 “背信”的意思,就是指他们的行事为人与所信的信仰是相违背的。所以,多数的英文圣经把 “诡诈”翻译成 “breaking faith” 或 “faithless”,来带出原文的意思。换句话说,因着人的背信,他们的行事为人就会变得诡诈。一个背信的人,他对神或对人是不会忠诚的;这正是先知玛拉基所要责备以色列人的罪行。所以,我把今早信息的重点放在 “忠诚” 这两个字上。何谓忠诚? 忠诚就是执尔之手,与尔同行。从先知的责备里,这个 “尔”字在玛拉基书代表了三种的层面,就是与神、与信徒群体和个人家庭的关系。所以,首先第一点,我们对神要忠诚,而忠诚的表现就是要与神牵手,与他同行,因为他对我们的爱是永不改变的。 (一) 我们对神要忠诚,因为他对我们的爱是永不改变的。 是的,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要相信神仍然是爱我们的是很不容易的事。在今早的经文里,先知就以神是以色列人的父和创造者,来带出神与他们的关系、神对他们的爱。在旧约圣经里,神作为父亲是要表达他与以色列人一种特殊、独有的关系,是出自於神拣选的爱。首先,神拣选他们的先祖亚伯拉罕、与他立约;然后当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时,神就通过摩西把他们拯救出来;最后在西奈山神与他们群体立约(出4:22-23; 何11:1)。也就是说,神作为以色列人的父,神必怜恤他们,如同人怜恤自己的儿子一样(3:17)。而神作为以色列人的创造者,则是要带出神在他们身上的主权,因为以色列人是因着神而存在的,正如神创造天地万物一样。但是,与其他的被造者不一样,神爱他们、看他们为宝为尊(赛43:4)。可是,这群回归的犹太人,他们是如何对待这位爱他们的父、以大能建立他们民族的创造者?从他们的领袖祭司开始,先知玛拉基就指控他们藐视神的名,以至於耶和华要如此对他们说:儿子尊敬父亲,仆人敬畏主人;我既为父亲,尊敬我的在哪里呢?我既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里呢?(1:6) 至於一般的民众(包括祭司在内,参以斯拉9章),…

Read More

我是生命的粮

By Bilingual 双语

是的,弟兄姐妹,你现在手中所握的、或是你生命里所拥有的是什么,能叫你每晚都能安心入睡,知道当你第二天起身时,你有信心去面对每天生活的挑战?或对生命的未来你是有把握的?从刚才我们所阅读的经文里,耶稣做了一个自我的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换句话说,耶稣要告诉我们,他作为生命的粮,是能满足人今生生命的需要,并且能带给人永不饥渴的永恒生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耶稣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粮的凭据是什么?这是今早的经文约翰让我们看到的第一点,就是:耶稣是生命的粮,因为他是神所赐下给世人的礼物。 (一) 耶稣是生命的粮,因为他是神所赐下给世人的救恩礼物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耶稣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粮的背景。在约翰福音书第6章里,约翰很详细的记载耶稣在加利利海边的事件和教导,是整本福音书里唯一的一章经文记录在加利利地区所发生的事。换句话说,约翰认为这是耶稣在加利利事奉的高峰,他的教导尤其重要,所以必须要详细记载。在加利利地区共发生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耶稣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6:1-15);第二件事是耶稣在海面上行走,来到门徒的船上,和他们会合渡海到迦百农去(6:16-24);最后的一件事,也是经文最长的,是耶稣在迦百农的会堂里的教导,就是有关生命的粮的讲论(6:25-71)。这三个事件是一个紧接一个的,五饼二鱼的神迹与耶稣在会堂的教导相隔只有一天。耶稣在加利利海边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让许多人感到惊讶,认定他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就要强逼他作王。耶稣就避开群众独自退到山上去,并吩咐门徒先乘船离开,过海到迦百农去。当天晚上,耶稣就悄悄的在海面上行走,来到海中间与门徒会合,一同往迦百农去。第二天,群众发现耶稣与门徒都离开了本村,就推断他们去了迦百农,便坐船追踪前往,结果真的在迦百农找到耶稣,那时耶稣正在会堂里教训人。耶稣知道这些群众如此穷追不舍的来找他,就有感而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 耶稣因此叫他们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可以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耶稣与他们的谈论,最终就引发了他才是真正生命的粮的教导。 说实在的,这些加利利人他们的确是目睹了耶稣的五饼二鱼的神迹,而且也是受益者。不过他们只看到神迹中的饼和鱼能喂饱他们,却没有看见那位供应者,他们没有看见这神迹的意义,和神迹里要显明耶稣是谁。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对耶稣有兴趣,只不过因为耶稣喂饱了他们的肚腹,以致於他们无需工作,便可获得食物。他们 只看到眼前物质上的需要,因此耶稣必须将他们的注意力带到永恒的事情上,要他们去追求那叫人可以得到永恒生命的食物,也就是他在以后的讲论里所说的 “生命的粮”。耶稣指出这生命的粮,是父神授权给他要赐给他们的,但是他们必须要相信他是父神所差派来的。对这些加利利的群众来说,耶稣在前一天所行的五饼二鱼的神迹,似乎让他们相信他是像摩西那样的先知,而如今耶稣却说他是神所差派的特使,因此他们要耶稣另行一个神迹来证明他的身份。他们以他们的祖宗在旷野流浪的时候,摩西每天都让他们有吗哪作为食物的供应为例子,质问耶稣能否也可以如此行?换句话说,五饼二鱼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次过的神迹,并不能满足他们每天对食物的需要。他们似乎要耶稣也能像摩西一样有能力,能把天上的食物运到人间,可以每天供应食物给他们。 耶稣因此要纠正他们对摩西的能力和天上食物的错误看法。首先,耶稣指出摩西没有这样的神力,可以把天上的粮食运到人间来,他不是吗哪的赐予者;吗哪是神赐给当时的以色列百姓。第二,他不是另外一位摩西,他的身份与能力是比摩西更为尊贵和伟大,因为这位赐吗哪的神,是他的父。他是从父神那里来的,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被父神差派到世间来执行父的旨意,就是要将生命的粮赐给世人,不再局限只给以色列百姓。所以第三点的纠正,就是昔日神所赐给以色列百姓的吗哪,与他现在所要赐给世人的生命之粮,是有很大的差别。吗哪虽是奇妙的食物从天而降,但是它是会朽坏的,只能存放一天。再说,它只能短暂解决 人的饥饿问题,吃了仍要再吃,而吃吗哪的人最终还是会经历死亡。但耶稣所赐来自天上神那里的生命之粮,是永不朽坏的,人吃了便不再饥饿,并且永远不死。为什么人吃了耶稣从神那里来的生命之粮就会永远不死?因为这生命之粮就是耶稣本身: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的生命所赐的(6:51)。耶稣接着就讲了令犹太人很惊讶和冒犯的话: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 (6:53ff)。耶稣所讲的吃他的肉和喝他的血,当然都是象征性的说法,是要说明在不久的将来,他将要以他牺牲的生命,叫世人因此可以得着永远的生命。也就是说,耶稣是父神赐给人间唯一可以得到永远生命的途径,是父神所开创要给世人救恩的工作,藉着他自己儿子的自我牺牲成为生命的粮,把永恒的生命带给信靠他儿子的人。所以,人的回应就是要信靠耶稣,相信他是神所赐下的生命之粮,能满足人今生的需要,并且能享有永恒的生命。 是的,弟兄姐妹,耶稣知道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要不然在主祷文里,他也不会叫我们向父神祈求说: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但是,耶稣要我们不要只在世界或物质的范围内看事情,以为可以以物质的享受来领会人生命的最深需要。有一位美国传道人他诠释浪子回头的故事,是可以让我们去反省的。他问:为什么浪子要离家出走?他要享受生命。他要享受的生命,如果按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判断,他要衣服、鞋子、珠宝,以及足够吃喝的东西。他以为生命的享受或意义是按物质来决定的,结果他却失去了一切。可是,当他再回到他父亲的家的时候,他却得到他所要寻求的东西。他父亲说,把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上。他出去是要得衣服,但他却失去了衣服,而他父亲有这些衣服。把鞋子给他穿在脚上,这是他出去要得的,但他回家时是光着脚,而他父亲给他鞋子。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他要珠宝,但是当他离家时,他失去了它们,当他回家时,他又得到它们。他出去时要有足够的东西吃,结果却是挨饿,但他父亲说:把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要吃。他出去要过快乐的生活,所得到的却是灾难,但他父亲说:我们可以快乐。是的,弟兄姐妹,世人所要得到的这些东西,最终还是在我们父神家里才能真正的得到。这正是主耶稣所要宣告的: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因为他要把我们带回到父神家里,有父的同在才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生命的最深需要! (二)耶稣是生命的粮,因为他本身就是生命的源头,并且是与父同工的 是的,耶稣是生命的粮,因为他是父神所赐下给世人的救恩礼物。而耶稣之所以能将永恒的生命带给世人,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生命的源头,并且他也是与神同工参於父的救恩工作,这是第二点约翰要让我们看到的。其实约翰福音书的一开始,就是要强调耶稣作为神的道,他就是一切生命的源头,约翰如此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面。在今早第六章耶稣宣告他就是生命的粮的讲论里,你如果稍为留意一下,你会发现耶稣提到一样工作,这工作在犹太人根深帝固的观念里只有神才能做到,那就是叫死人复活。耶稣四次提到那些相信他、到他那里来的人,在末日他要叫他们复活(v39,40,44,54)。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耶稣有与神同等的大能,父能做的,子也照样能做。其实之前在第五章里,耶稣巳很大胆的如此说: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v21)。接着他又进一步说: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vv25-26)。耶稣的这些话不是凭空而说的,他以后就以行动来证明生命就在他里面,就是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事件里。他因此自我宣告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11:25)。弟兄姐妹,复活是什么?复活就是神和他儿子给世人应许的行动:是每一个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的完满实现(v40)。复活就是那些来到神儿子那里的人,他们永恒生命的最终展现。所以,耶稣可以有把握的,向人宣告他自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生命之粮,人若吃了这粮,就必永远活着! 耶稣除了表明他是掌管生命叫人复活的主,与神有同等的能力之外,在他的教导里,他也多次强调他与神的特殊关系。耶稣经常称神为父,他说从来没有人看见过父,唯独他自己见过,因为他是与父同在的。他因此被父神所差派,从天上降下来的,要把自己子的生命作为生命的粮带给世人,因为这是父的心意。所以,耶稣要群众相信他的身份和使命,使到他们能得到永恒的生命。但是,耶稣也告诉他们,他不是一个人在执行神的救恩计划,父神其实也有参予。我们可以从两处经文里看到圣父与圣子的同工: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v37)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 (v44) 首先,我们来看父的工作:他赐信徒给子、他也吸引信徒来到子那里。父神的 ‘赐给’ 和他的 ‘吸引’经常引起学者的争论,这是否意味着神的预定,预定某些人会得救、某些人不会得救?我想这不应该是耶稣的意思。耶稣是要说明他在执行神的救恩计划时,父也同时在人的心中作 ‘吸引’的工作,使他们可以回应他儿子的工作,这正是子对父有信心的展现。另外一方面,父的 ‘赐给’ 似乎是要说明父神的拥有权,这些信徒成为了他的子民,是他的产业。主耶稣在以后的教导里,也宣告自己是好牧人,他同样指出是父把羊赐给他,谁也不能从他手里把他们夺去(10:28-29)。所以,当父把他的子民、他的羊赐给子后,子的工作就是要负起保守和保护所有这些人、这些羊的责任。这正是耶稣在37节所要表达的: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子的这份 ‘保守’工作,不但是今生的,也包括了在末日要叫他们复活。 是的,弟兄姐妹,在约翰福音书里主耶稣一共作了七次自我的宣告。今早经文的重点 “我是生命的粮”,是他的第一句自我宣告。刚才我也有提到耶稣另外两个自我的宣告,就是…

Read More

我是生命的粮

By Mandarin 中文

是的,弟兄姐妹,你现在手中所握的、或是你生命里所拥有的是什么,能叫你每晚都能安心入睡,知道当你第二天起身时,你有信心去面对每天生活的挑战?或对生命的未来你是有把握的?从刚才我们所阅读的经文里,耶稣做了一个自我的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换句话说,耶稣要告诉我们,他作为生命的粮,是能满足人今生生命的需要,并且能带给人永不饥渴的永恒生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耶稣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粮的凭据是什么?这是今早的经文约翰让我们看到的第一点,就是:耶稣是生命的粮,因为他是神所赐下给世人的礼物。 (一) 耶稣是生命的粮,因为他是神所赐下给世人的救恩礼物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耶稣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粮的背景。在约翰福音书第6章里,约翰很详细的记载耶稣在加利利海边的事件和教导,是整本福音书里唯一的一章经文记录在加利利地区所发生的事。换句话说,约翰认为这是耶稣在加利利事奉的高峰,他的教导尤其重要,所以必须要详细记载。在加利利地区共发生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耶稣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6:1-15);第二件事是耶稣在海面上行走,来到门徒的船上,和他们会合渡海到迦百农去(6:16-24);最后的一件事,也是经文最长的,是耶稣在迦百农的会堂里的教导,就是有关生命的粮的讲论(6:25-71)。这三个事件是一个紧接一个的,五饼二鱼的神迹与耶稣在会堂的教导相隔只有一天。耶稣在加利利海边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让许多人感到惊讶,认定他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就要强逼他作王。耶稣就避开群众独自退到山上去,并吩咐门徒先乘船离开,过海到迦百农去。当天晚上,耶稣就悄悄的在海面上行走,来到海中间与门徒会合,一同往迦百农去。第二天,群众发现耶稣与门徒都离开了本村,就推断他们去了迦百农,便坐船追踪前往,结果真的在迦百农找到耶稣,那时耶稣正在会堂里教训人。耶稣知道这些群众如此穷追不舍的来找他,就有感而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 耶稣因此叫他们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可以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耶稣与他们的谈论,最终就引发了他才是真正生命的粮的教导。 说实在的,这些加利利人他们的确是目睹了耶稣的五饼二鱼的神迹,而且也是受益者。不过他们只看到神迹中的饼和鱼能喂饱他们,却没有看见那位供应者,他们没有看见这神迹的意义,和神迹里要显明耶稣是谁。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对耶稣有兴趣,只不过因为耶稣喂饱了他们的肚腹,以致於他们无需工作,便可获得食物。他们 只看到眼前物质上的需要,因此耶稣必须将他们的注意力带到永恒的事情上,要他们去追求那叫人可以得到永恒生命的食物,也就是他在以后的讲论里所说的 “生命的粮”。耶稣指出这生命的粮,是父神授权给他要赐给他们的,但是他们必须要相信他是父神所差派来的。对这些加利利的群众来说,耶稣在前一天所行的五饼二鱼的神迹,似乎让他们相信他是像摩西那样的先知,而如今耶稣却说他是神所差派的特使,因此他们要耶稣另行一个神迹来证明他的身份。他们以他们的祖宗在旷野流浪的时候,摩西每天都让他们有吗哪作为食物的供应为例子,质问耶稣能否也可以如此行?换句话说,五饼二鱼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次过的神迹,并不能满足他们每天对食物的需要。他们似乎要耶稣也能像摩西一样有能力,能把天上的食物运到人间,可以每天供应食物给他们。 耶稣因此要纠正他们对摩西的能力和天上食物的错误看法。首先,耶稣指出摩西没有这样的神力,可以把天上的粮食运到人间来,他不是吗哪的赐予者;吗哪是神赐给当时的以色列百姓。第二,他不是另外一位摩西,他的身份与能力是比摩西更为尊贵和伟大,因为这位赐吗哪的神,是他的父。他是从父神那里来的,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被父神差派到世间来执行父的旨意,就是要将生命的粮赐给世人,不再局限只给以色列百姓。所以第三点的纠正,就是昔日神所赐给以色列百姓的吗哪,与他现在所要赐给世人的生命之粮,是有很大的差别。吗哪虽是奇妙的食物从天而降,但是它是会朽坏的,只能存放一天。再说,它只能短暂解决 人的饥饿问题,吃了仍要再吃,而吃吗哪的人最终还是会经历死亡。但耶稣所赐来自天上神那里的生命之粮,是永不朽坏的,人吃了便不再饥饿,并且永远不死。为什么人吃了耶稣从神那里来的生命之粮就会永远不死?因为这生命之粮就是耶稣本身: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的生命所赐的(6:51)。耶稣接着就讲了令犹太人很惊讶和冒犯的话: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 (6:53ff)。耶稣所讲的吃他的肉和喝他的血,当然都是象征性的说法,是要说明在不久的将来,他将要以他牺牲的生命,叫世人因此可以得着永远的生命。也就是说,耶稣是父神赐给人间唯一可以得到永远生命的途径,是父神所开创要给世人救恩的工作,藉着他自己儿子的自我牺牲成为生命的粮,把永恒的生命带给信靠他儿子的人。所以,人的回应就是要信靠耶稣,相信他是神所赐下的生命之粮,能满足人今生的需要,并且能享有永恒的生命。 是的,弟兄姐妹,耶稣知道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要不然在主祷文里,他也不会叫我们向父神祈求说: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但是,耶稣要我们不要只在世界或物质的范围内看事情,以为可以以物质的享受来领会人生命的最深需要。有一位美国传道人他诠释浪子回头的故事,是可以让我们去反省的。他问:为什么浪子要离家出走?他要享受生命。他要享受的生命,如果按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判断,他要衣服、鞋子、珠宝,以及足够吃喝的东西。他以为生命的享受或意义是按物质来决定的,结果他却失去了一切。可是,当他再回到他父亲的家的时候,他却得到他所要寻求的东西。他父亲说,把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上。他出去是要得衣服,但他却失去了衣服,而他父亲有这些衣服。把鞋子给他穿在脚上,这是他出去要得的,但他回家时是光着脚,而他父亲给他鞋子。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他要珠宝,但是当他离家时,他失去了它们,当他回家时,他又得到它们。他出去时要有足够的东西吃,结果却是挨饿,但他父亲说:把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要吃。他出去要过快乐的生活,所得到的却是灾难,但他父亲说:我们可以快乐。是的,弟兄姐妹,世人所要得到的这些东西,最终还是在我们父神家里才能真正的得到。这正是主耶稣所要宣告的: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因为他要把我们带回到父神家里,有父的同在才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生命的最深需要! (二)耶稣是生命的粮,因为他本身就是生命的源头,并且是与父同工的 是的,耶稣是生命的粮,因为他是父神所赐下给世人的救恩礼物。而耶稣之所以能将永恒的生命带给世人,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生命的源头,并且他也是与神同工参於父的救恩工作,这是第二点约翰要让我们看到的。其实约翰福音书的一开始,就是要强调耶稣作为神的道,他就是一切生命的源头,约翰如此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面。在今早第六章耶稣宣告他就是生命的粮的讲论里,你如果稍为留意一下,你会发现耶稣提到一样工作,这工作在犹太人根深帝固的观念里只有神才能做到,那就是叫死人复活。耶稣四次提到那些相信他、到他那里来的人,在末日他要叫他们复活(v39,40,44,54)。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耶稣有与神同等的大能,父能做的,子也照样能做。其实之前在第五章里,耶稣巳很大胆的如此说: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v21)。接着他又进一步说: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vv25-26)。耶稣的这些话不是凭空而说的,他以后就以行动来证明生命就在他里面,就是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事件里。他因此自我宣告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11:25)。弟兄姐妹,复活是什么?复活就是神和他儿子给世人应许的行动:是每一个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的完满实现(v40)。复活就是那些来到神儿子那里的人,他们永恒生命的最终展现。所以,耶稣可以有把握的,向人宣告他自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生命之粮,人若吃了这粮,就必永远活着! 耶稣除了表明他是掌管生命叫人复活的主,与神有同等的能力之外,在他的教导里,他也多次强调他与神的特殊关系。耶稣经常称神为父,他说从来没有人看见过父,唯独他自己见过,因为他是与父同在的。他因此被父神所差派,从天上降下来的,要把自己子的生命作为生命的粮带给世人,因为这是父的心意。所以,耶稣要群众相信他的身份和使命,使到他们能得到永恒的生命。但是,耶稣也告诉他们,他不是一个人在执行神的救恩计划,父神其实也有参予。我们可以从两处经文里看到圣父与圣子的同工: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v37)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 (v44) 首先,我们来看父的工作:他赐信徒给子、他也吸引信徒来到子那里。父神的 ‘赐给’ 和他的 ‘吸引’经常引起学者的争论,这是否意味着神的预定,预定某些人会得救、某些人不会得救?我想这不应该是耶稣的意思。耶稣是要说明他在执行神的救恩计划时,父也同时在人的心中作 ‘吸引’的工作,使他们可以回应他儿子的工作,这正是子对父有信心的展现。另外一方面,父的 ‘赐给’ 似乎是要说明父神的拥有权,这些信徒成为了他的子民,是他的产业。主耶稣在以后的教导里,也宣告自己是好牧人,他同样指出是父把羊赐给他,谁也不能从他手里把他们夺去(10:28-29)。所以,当父把他的子民、他的羊赐给子后,子的工作就是要负起保守和保护所有这些人、这些羊的责任。这正是耶稣在37节所要表达的: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子的这份 ‘保守’工作,不但是今生的,也包括了在末日要叫他们复活。 是的,弟兄姐妹,在约翰福音书里主耶稣一共作了七次自我的宣告。今早经文的重点 “我是生命的粮”,是他的第一句自我宣告。刚才我也有提到耶稣另外两个自我的宣告,就是…

Read More

信心的相遇

By Mandarin 中文

信心的相遇 (路加福音 1:39-45的讲道) 今 年的四月中旬,罗马的天主教教皇作了一个历史性的美国访问,除了在华盛顿会見美国的总统之外,他也会到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与秘书长会面。他乘坐的飞机原本是 預定降落在纽约的约翰肯尼迪机場,但因为当时风速太大,飞机必須改在新泽西的机場降落,也比原定在纽约降陸的时间遲了一个小时,而新泽西机場到纽约的联合 国总部又需要一段的公路駕驶时间。教皇因此要求司机加快汽车的行驶速度,告诉他除了联合国的秘书长在等着他之外,还有上百位的各国外交使节人員也在旁等 候。再说,这次的会议对世界的大局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司机却回答他说: “尊敬的教皇,很是对不起,我不能超速行驶,因为我再也不能接到超速的罚單,我会因此被吊銷駕驶執照。我有老婆还有三个儿女要供养,希望您能体谅我的苦 衷。” 教皇当然很同情这位司机的处境,便吩咐他把车停在路边。他这时走出了汽车后座,打开司机座位的车门,告诉司机: “从現在开始,由我来驾驶,你就坐到后座去。” 教皇便开始驾车一路飞奔往纽约市中心行驶。但是不久之后,纽约市的交警发觉到这輛车的超速行驶,便追上去把车给截停下来。这位交警对他的同伴说: “让我來嚴懲这位司机和乘客,不要以为有豪华的大型汽车或是有着大人物的身份,就可以如此大胆的超速行驶。” 他就步向这辆豪华的汽车,叫司机打开窗门,要嚴励的处罚这位司机和坐在后座的乘客。可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这位交警一臉震惊的样子,跑回到他同伴那里。他 的同伴很好奇的问他: “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跑回來?为什么没有给他们嚴励的警告和开重重的罚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位交警回答说: “我不能开罚單,车里的人是个超极的大人物。” “是谁?” 他的同伴很好奇的想知道,“是纽约市的市長嗎?” “不是,他比市長更大!” “难道是纽约州的州长?” “不是,比他更大!” “你不要告诉我车里坐的是美国总统?” “不是,远比美国总统还大!” “什么!全世界有那一位人物是大过我们美国的总统?” 这位交警回答他的同伴说: “我真的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他的司机却是罗马天主教的教皇!” 弟…

Read More

坚定不移的信任

By Mandarin 中文

上行诗诗篇125篇的讲道 一 位美国著名的倫理学家卡凡那(John Kavanaugh) 有一次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市的<临终之屋>事奉三个月,他当时正在尋求怎样才能最好的來过自己往后的人生。第一天早晨,他遇见了德丽莎修女 (Mother Teresa), 她就问他:我能为你做什么?卡凡那要求她为他代祷。 “你要我为你代祷什么事呢?”她问著。卡凡那回答说: “我从老远的美国到这里來,请为我能拥有明晰的辨别、思考能力代求,因为我要知道如何才能最好的來过我以后的人生”。德丽莎修女以坚决的口气回答: “不,我不会这样为你祷告”。卡凡那就问她原因何在,她就说: “清晰的思考力是你最不需要的东西,你一定要放手!” 卡凡那不甘心,就回答说“但是,你好像总是拥有我想要的明辨、思考能力,知道如何來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德丽莎修女大笑的回答说: “ 我从來没有清晰的思考力,我拥有的只是信任。那么,我也祈祷你能信任神”。 是 的,弟兄姐妹,作为神的儿女,我们的身份就是从信任耶穌、信任父神而开始的。但是,我们能否继续以信任耶穌、信任父神的心态來过基督徒的生活呢?特别是当 困境临到我们的时候,当我们什么都听不見,只听見自己的呐喊声音,那时我们是否还会信任父神的同在和他的眷顧?难怪有人会如此问:如果可以用一句话來定义 基督徒的生活,那会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信任神!今早我们所阅读的诗篇125篇,正是要教导我们什么才是对神的信任?所以我把今早伩息的題目定为:坚定不 移的信任。在这首诗篇里,我会 从三个层面來分析对神坚定不移的信任,就是:它的基礎在哪里?它有何表现?它又会带出何种结果?坚定不移的信任是建立在神本身的稳固根基上。 诗 篇125篇一开始的前兩节就宣告说: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动搖。众山怎样圍繞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圍繞他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诗人在这里 要让我们看到兩个事实。第一个事实就是:信任而倚靠耶和华的人,如同錫安山的稳固,是永远不会动搖的。华文有好多词汇可以表迖英文的 ‘Trust’ ,如倚靠、信靠、信任等。我选择以信任來代替倚靠作为经文的解释,是因为只有在信任神的前提下,我们才会倚靠他。为何诗人会以錫安山的稳固來形容信任而依 靠耶和华的人,他们是永不动搖的?一般上來说,山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是不会动搖的。国家可以变动,政权可以更換,百姓可以遷居,道德標準可以改变,可是当我 们举目向山覌望时,它们一直是在那里,以后也会在那里,好像是永存的。因此,山总是令人有稳固、坚定的感觉。但是事实上,强烈的大地震是有可能摧毁整座山 的。这里诗人特别指出这座山不是普通的山,而是錫安山。难道錫安山真的是比一般的山更加稳固,永远不会动搖?其实当我们对上行诗的寫作背景稍为有了解的 话,我们知道那时以色列和犹大国都早已经不存在了,犹太人被掳到不同的地区过亡国的生活,直到波斯王塞鲁士统治时期,他们才被准许回到耶路撒冷來修建城墙…

Read More

(Chp 24) 耶稣最后的吩咐与作主门徒的意义

By Mandarin 中文

经文:马太28:16-20 的讲道 今 早的经文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因为凡是提到基督徒必須要有宣教的使命,我们都会引用馬太福音这最后的五节经文來作为根据,甚至华文圣经给这五节经文下的 標題就是:大使命。在福音书里,耶稣有说过什么是最大的誡命,就是要尽心、尽意、尽力、尽性去愛上帝;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但是,耶稣并没有亲口指出什 么是最大的使命。所以,正確的來説,我们应該称这最后的五节经文为耶稣最后的吩咐或最后的委托。再说,传福音或宣教的字眼并没有出现在这耶稣最后的吩咐 里。在马可福音书的结尾,马可有记载耶稣的吩咐是: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路加福音书的记载是:耶穌要门徒到万邦去为他作死而复活的見証,并且 要传悔改、赦罪的道。由此可見,这三本福音书的作者对耶稣最后的吩咐的記载,是有不同的重点。对今早福音书的作者马太來説,他记载耶稣最后話語的用意,是 要讀者回望他所寫的整本福音书的内容,就是耶稣是誰以及他的所有教导是什么?除此之外,马太也要他的讀者向未來看,就是:耶稣复活升天离开世界之后,他与 门徒之间的关系、与他们关系的延续性又会是什么?所以,有人认为这最后的五节经文是开啟马太福音书信息的钥匙;它也是整本福音书的濃縮或摘要。为什么这么 说呢?因为在这五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整本福音书的重要主題再次出現:1. 开始时门徒宣讲天国信息的对象是本族以色列人,來到结尾时,宣讲对象己扩大为万民。2. 作主的门徒与教会群体的主題。3. 耶稣的教导要成为信仰群体的生活準則。4. 耶穌会常与门徒同在的应許,他是以尊貴神的儿子身份、统管天上地下的掌权者和作为他们的教师來活在他们当中。这些宣教、作主门徒与群体生活、耶穌的教导和 同在的主題等下我会作进一步的讨论。所以,我们看到向万民宣教的吩咐,只是耶穌最后话语其中的一个重点,而如何作主门徒的主題更是不容我们忽略,因为门徒 即將成为耶穌升天后在世上的代表。因此,我把今早信息的題目定为:耶穌最后的吩咐与作主门徒的意义。 1.门徒是世上耶穌基督的代表,來宣告基督的至高王权 首 先,从耶稣最后吩咐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主的门徒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耶穌要门徒在他升天后成为他在世上的代表,來宣告父神所给予他的至高王权。马太 在他的福音书里非常強调耶穌基督的权柄或他的王权。他以耶穌的家谱作为福音书的开始,意思就是说:我在寫一本书,是关於一个王的,他是大卫的子孫,也就是 神应许给犹太人的那位王者。接着,在耶穌诞生时,东方來的博士更如此说:那生下來作犹太人的王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马太在描述耶穌騎 驢子进入耶路撒冷的情形时,他就引用了撒迦利亚书9:9 说:看哪,你的王來到你这里 (太21:5)。之后,在24和25章末世的教训里,我们也看見耶穌被形容为將來会带着权能与荣耀再來的王。耶穌不单单只有王者的身份,在福音书的一开 始,马太也特別強调耶穌就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以马内利,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意思。而今早经文的结束,我们看到耶穌最后的应许正是:我 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正是马太刻意的寫书安排,就是要再次肯定耶穌正是上帝的儿子彌賽亞的身份,有他的同在就有上帝的同在。而与耶穌彌賽亞 身份有关的便是他所拥有的至高权柄。马太从多方面來形容耶穌拥有的一切权柄:他的教导是带有权柄的(7:29),他对律法的诠释远勝於文士或法利賽人;他 有医病赶鬼的权柄;他更有赦罪的权柄(9:6);他甚至还可以给予门徒权柄,差遣他们去宣讲天国福音并有能力可以医病和赶鬼。所以,在整本福音书里,马太 是清楚要向讀者呈现耶稣的王者和彌賽亞的身份,以及他拥有的至高权柄。如今來到福音书的结束时,就是耶稣受死复活之后,马太要让讀者看見,耶穌的复活是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