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hp 11) 耶稣的道路与作门徒的意义

By Mandarin 中文

讲道经文:马可 10:32-45 虽 然普世的传统教会记念主耶稣受难的大斋节期已经过去了,而上个星期主日我们也庆祝了主耶稣的复活。但是主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不应该只是每年季节性的来记念或 庆祝,因为主耶稣的受难和复活就是他一生所要走的道路、他事奉的最终目标; 而作为主耶稣的追随者,我们也是要每天来与他同行,而不只是单单记念主的受难或庆祝他的复活而已。上个星期六台湾顺利的举行了总统的大选,由国民党的马英 九先生当选。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也相当的关注台湾的两个政党的竞选活动。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的竞选口号是台湾要向前行,人民才会有希望,因为在过去的 八年里,台湾的经济是蕭条的、对外的竞争力已大不如前。另一政党民进党的谢长庭先生的竞选口号却是要逆转胜,因为他的政党知道在民意的调查里,人民给予他 们的支持率是不如马英九先生的声望,所以他们希望通过竞选的各种活动能出现逆转的局面,改变民意而带来选举的胜利。我在这里不是要谈台湾的政治,而是要让 大家注意这两个政党竞选的口号:向前行和逆转胜,它们看起来是对立的、走相反的方向,但是却很贴切的可以用来形容主耶稣所走过的道路。从福音书里,我们看 到主耶稣的事奉、他的旅程是朝着耶路撒冷的方向来向前行走的。主耶穌是定意的走向耶路撒冷,因为他知道这是父神的心意,要在耶路撒冷受难受死。从人的眼光 来看,主耶稣的向前行是失败的,因为他的下场是被人唾弃、嘲笑、甚至是以丧失自己的生命来作为向前行的结束。但从神的眼光来看,人所认为主耶稣向前行的失 败旅程却是带来一个逆转胜的结局,原因在那里?就是在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主耶稣的受难、他的十字架就是他逆转胜的关键; 而十字架也从此带给跟随主耶穌的人,在他们的生命里可以有逆转胜的一个肯定的记号,因为主耶稣已经为我们亲自走出了这一条向前行、逆转胜的道路。只有当我 们明白耶稣的道路是什么,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作他的门徒,这也是今早的经文所要教导的。所以,我把今早信息的题目定为:耶稣的道路与作门徒的意 义。 (Ò») 作主门徒的呼召是要认清耶稣的事奉和受苦的道路 在阅读马可福音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马可写作的 目的,他除了要告诉读者耶稣是谁之外,马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透过耶稣与门徒的互动关系,来带出如何作主的门徒?马可让我们看到耶稣所选召的 门徒,他们一方面是对他忠心的,因为当耶稣呼召他们来跟从他,他们就立刻舍弃先前的生活方式,并完全效忠他。但是另外一方面,门徒却经常不能领悟、不能完 全了解耶稣的身份、他的教导及他事奉的目的,故在耶稣受难时就离弃了他。在马可福音书里,耶稣三次向门徒预言他要受难,指出他事奉的目的就是要受苦受死, 门徒听了之后三次的表现都显示出他们不能明白及接受耶稣的教训。所以,耶稣有必要教导他们他的道路、他的事奉目的与作他的门徒有何关系。也就是说,门徒如 果不能领悟耶穌的事奉及受难的意义,他们也就不会明白作他的门徒所应该拥有的特质是什么?这是第一点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作主门徒的呼召是要认清耶稣 的事奉和受苦的道路。 耶稣的第一次受难预言是在8:31,就是在前往腓立比村庄的路上,耶稣问门徒说: “人说我是谁”的事件之后。那时彼得的回答是正确的:你是基督!可是,当耶稣说出他必须受许多的苦,并且被杀,过三天要复活的预言之后,彼得就尝试阻止耶 稣走上这条道路,因为他不明白耶稣要受死的意义。耶稣除了责备彼得之外,就叫众人和门徒来,教导他们他的受死和作他的门徒的意义。耶稣因此说:若有人要跟 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耶稣要他们知道人如果要成为他的门徒,就是要跟随他、走他所走过的道路、甚至要付上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作主 的门徒就是要牵涉到自己宝贵的生命。…

Read More

活出门徒的义(下)

By Mandarin 中文

马太福音 6:1-34的讲道 在上一次的信息里,我们看到主耶稣非常强调门徒的义必须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对于文士和法利赛人来说,他们认为只要履行或不侵犯摩西律法的要求,他们就能被神接纳而成为义人。但是,主耶穌却从他们的伦理道德生活里的六个例子说明他们只有外表或形式上的顺服,他们甚至曲解律法或寻找律法的漏洞来支持他们自己想做的事。他们这种自以为义的行为是不足够让他们进入天国的。故此,主耶稣要跟随他的人不但在行动上,也要在心志与动机上去遵行神的话语、去成全神的旨意。这就是耶稣所要强调的更高的义,也就是门徒的义所应有的表现。换句话说,门徒的义就是要照着上帝儿女的样式在行为与心志上去遵行神的话语。唯有这样,门徒们才能满足神对义人的要求。在上一次的信息里,我们已经看到主耶稣要跟随他的人在伦理道德生活里去活出作门徒的义。今早,我们要从另外的两方面来看门徒的义应该如何来超越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让我们一齐来阅读马太福音六章一到卅四节。 (一)神国的子民必须在宗教的生活里去彰显作门徒的义 在刚才所阅读的经文一到十八节里,主耶穌以犹太人宗教生活的三个例子,就是施舍、祷告和进食来说明门徒的义应如何胜过法利赛人的义。犹太人一向把这三件事当作是实践个人敬虔生活的主要要求。主耶稣显然也希望他的门徒可以照样去做,因为他不是说假如你们去做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而是说”你施舍的时候”、”你祷告的时候”、”你禁食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所以,主耶稣的吩咐很明显的说明他要门徒们也去操练这三个层面的宗教生活,不过他们的义行必须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做法。故此,我们看到神国的子民必须在宗教的生活里去彰显作门徒的义;这也是第一点我要和大家分享的。 主耶稣首先谈论到施舍的事。施舍是一种怜悯式或同情的行动。既然神是满有怜悯的神,他的子民也必须是仁慈和好怜悯的。按照旧约的教训,施舍是神子民的责任。申命记十五章七到十一节这么说:”在耶和华一你神所赐你的地上,无论那一座城里,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你不可忍着心,摇着手不帮补你穷乏的弟兄。总要向他松开手,照你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给他的时候心里不可愁烦;因耶和华一你的神必在你这一切所行的,并你手里所办的事上, 赐福与你。原来那地上的劳人永不断绝;所以我吩咐你说:”总要向你地上困苦穷乏的弟兄松开手。”所以,施舍对犹太人来说,不是要不要去做的一件善事,而是一种对贫穷的弟兄当尽的义务。当他们这样去做的时候,神必定会偿还他们,因为箴言十九章十七节这么说:”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可惜渐渐的,犹太人把施舍的这种美德当成是一种在神面前积聚功德的途径,他们甚至以为施舍能救人脱离死亡,能洗净人的一切罪恶。不但如此,他们更借着施舍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来炫耀自己。这正是主耶稣在六章二节所形容的:他们施舍的时候,在街道上或在会堂里变成是一种公开的表演,故意在众多人的面前做善事。对于这种要博取别人称贊的做法,主耶穌说:”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的赏賜。”也就是说,这些假冒为善的人既然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贊,他们的确可以如愿以偿。但是他们所得到只是人的称赞而已,他们再也不能期望从神那里得到任何的赞赏。 相反的,门徒们的施舍要做在暗中,不是要做给別人看;甚至也不要为自己所做的善行而沾沾自喜、自我陶醉,这就是主耶稣所说的”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的意思。也就是说,门徒施舍的时候不要自觉的去做,因为如果自觉的去做,很容易会变成自以为义,就会像法利赛人一样。当门徒们的施舍不是做给别人和自己欣赏的时候,那在暗中察看的父神就必然会报答他们。也许有人会以为如果施舍的人也是希望得到神的报答,那不是另外一种虛荣心的表现吗?这是因为当我们想到报酬或者奖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以为是一种物质上的回报,好像神会加增我们的财富,或者将来在天上神会颁给我们一枚奖牌等等的东西。其实主耶稣是要强调赏赐的来源的不同,而不是要强调赏赐的方式。所以主耶稣没有进一步说明神的赏赐会是什么,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不过鲁益师(C. S. Lewis)对神的赏赐有他独特的看法。他说:”适当的赏赐,不应只是附加的东西,单单只为某种活动而设,更应是活动的一部份,使整个活动能够达到完美。”换句话说, 神对暗中施舍的人的赏赐就是透过他们的善行,例如,让饥饿的人得饱足,病者得医治,受压迫的得自由,使到施舍人的爱心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爱心的满足所带来内在的喜乐就是神的赏赐了。所以,我们看到门徒在施舍的事上所彰显的更高的义既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做给自己看,而是”在神面前”做的,为要将神的爱藉着施舍的事给彰显出来。 主耶稣接着以宗教生活的第二个例子一一祷告来说明门徒的义应该如何超越法利赛人的义。对于虔诚的犹太人来说,他们每天至少有三次定时的祷告,就是在上午九点,中午十二点及下午三点,而且有固定的祷文来颂读。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到了钟点,就必须要祷告。这种祷告的操练很可惜经常被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所利用。他们故意在这三段时间里跑到人群拥挤的十字路口,或者跑到会堂里,站着向天高举双手来祈祷,让很多人都能看见他们的虔诚。主耶稣认为他们这种假.虔诚的背后动机是要想获取别人的称赞。正如他们的公开表演施舍一样,他们最多是得到了人的贊赏,神是不会回应他们这种炫耀自己的祷告。相反的,主耶穌要门徒们进到内屋里关上门祷告。内屋通常是指家里最隐蔽、唯一可以锁上门的房间。也就是说,主耶稣要门徒们祷告的时候应该以细察人心的父神为对象,而不是要像众人表现自己的虔诚。我们要注意主耶稣在这里所要禁止的是将个人的祷告成为公开的表演。犹太人每天有三次个人祷告的操练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却拿这三段时间来公开表演,目的是要炫耀自己的虔诚。主耶稣所要禁止的就是这种别有用心的祷告。所以,他强调个人的祷告必须是”暗中”的祷告,目的是要叫门徒们祷告的时候能够有正确的动机。正如门徒们的施舍是出于真正爱人的心,他们的祷告也必须出于真正爱神的心。这种真正爱神的心是不需要去表演故意让别人知道。当门徒们以爱神的心来寻求神的面的时候,主说父神必定会”报答”他们。所以,主耶穌在这里所强调个人”暗中”的祷告是要对比法利赛人的”公开表演”祷告。主耶稣并不是要禁止我们去参加祷告聚会或者小组祷告。主在马太福音十八章十九至二十节曾经这么说:”若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可见,主耶稣并没有否认公祷的重要性。不论是私祷或是公祷,主耶稣都不希望我们把它们变成公开的表演,在祷告中我们的对象应该是神而不是人。 主耶稣讲完门徒应有的祷告态度之后,他以禁食为第三个例子来说明正确的宗教生活所应该彰显的义。犹太人遵照摩西的律法,每年在赎罪日的时候要禁食(利16:31); 自从百姓被掳到巴比伦之后,他们也设有记念国难的禁食日、此外,他们也会为着向神祈求或为所犯的罪有个人或群体的禁食。在耶稣的那个时代,法利赛人每个星期都会禁食两次,逢星期一和星期四。施洗约翰和他的门徒也常常禁食。虽然主耶稣没有公开教导禁食的操练,但是他本身曾经在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他的门徒没有禁食的时候,主回答说:”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即主的门徒),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太9: 15)所以,主耶稣已经假定了门徒们日后是会禁食的。毫无疑问的,禁食的目的是要叫人谦卑在神的面前,为罪来忧伤求神的怜悯。另外一方面,禁食也是一种自律克己的表现,以便专心祷告、仰望神。但是,法利赛人却把这种敬虔的宗教生活操练去四处张扬。他们故意在禁食期间不梳头不洗脸,或者把灰土涂在脸上,又或者用麻布来蒙头。总之,他们要使自己看起来很忧愁, 故意表现得很痛苦。这样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正在禁食。主耶稣说他们所能得到的赏赐,就只有旁观者的称赞罢了。所以,主耶穌告诉门徒们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要叫人看出他们是在禁食。换句话说,他们禁食的时候要像平时一样的清洁,有一样的活动,不需要有特别不寻常的做法。这样,父神在暗中察看,必然会报答他们。因为禁食的目的不是要标榜自己,而是操练自己;不是要为自己臝取名声,而是在神面前谦卑。此外,透过禁食,我们能够在向神祷告、默想或代祷中进入属灵的更高境界。这些目的如能达到,本身已是很大的赏赐了。 是的,弟兄姐妹,我们看到施舍、祷告及禁食原本就是神的子民所应有的宗教生活美善的表现。这三种行为显示出神的子民对神、对人和自己的某种责任。因为施舍是服事我们的邻舍,特别是有需要的人。祷告是为寻求神的面,承认我们对神的依靠。禁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克制自己、操练自己的方法。但是,很可惜的法利赛人把这三种宗教上的义行放在舞台上来演戏。他们的虔诚是虛伪的,完全受到虛荣心的影响。他们故意做在人的面前,为要得到人的称赞。也就是说,他们的做法是要寻求人的肯定,肯定他们是完完全全的义人。针对这种自我中心、假冒为善的宗教生活,主耶綵强调他们是不会从神那里得到任何的奖赏。是的,弟兄姐妹,主耶稣的警告也应该带给我们门徒生活的不断反省。首先,当教会或他人有需要时,我们的奉献、我们的施舍是否是做在神的面前?纵使我们不会刻意向别人宣告我们的善行,我们会不会在自己的记事簿里把自己的善事一一记录下来,好让神不会忘记我们所做的一切。 接着,我们也应该问自己我们到教会崇拜的动机及目的是什么?我们会不会与那些常去会堂的法利赛人一样,不是去敬拜神,而是成为一种习惯或是要让别人知道我们星期天是有参加聚会的?虽然我们不会想要得到虔诚的美名,可是我们参加崇拜的目的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我们可以迟到早退却一点也不觉得亏欠神的恩典。我们以自己的嗜好,自己或家人的活动为主,纵使是星期天的敬拜也要放在第二等的位置上。所以只要我有出席星期天的崇拜,我们已经是给神一个很大的面子了,难怪我们对迟到早退的做法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错。来圣殿敬拜赞美神,就如施舍给人一样,本身就应该是以神为中心的真诚表现。如果我们还是那样的自我中心,我们的确是貶低我们对神的赞美,我们的敬拜也就成为一种顺从自己心愿的自私行为。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反省一下我们的灵命生活。因为我们有时会有意或无意的把读经、祷告及禁食的属灵操练来与其他的信徒们比较。如果我们做得比他们更好及有更多操练的时间,神就会肯定及欣赏我们灵修生活,而我们的祷告也就会特别的垂听。这种比较当中寻求神的喜悦、神的肯定也是一种以属灵的操练作为敬虔的外袍,来掩饰自我的蟛胀。其实我们的灵修生活不是为了要表现自己的虔诚,而是要发自我们内心寻求神的面、神的话语的渴慕。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禁食的这件事。因为正如约翰、卫斯理所说:”有人把禁食抬高到超乎圣经和理性的境地;又有人对它完全置之不顾。”大部份的基督徒都要看重每日的读经祷告,因为它们牵涉到内在生命的进步。但是对于禁食这种身体上外在的实践,他们认为是不重要的,从刚才所阅读的经文里,主耶稣虽然没有明显的指出禁食是一条必须遵守的诫命,但是他却把禁食与施舍及祷告放在一起来说明门徒的义应该如何超越法利赛人的义。也就是说,主耶稣已经假定了这三者都是门徒们灵性或宗教生活的一部份。再说,新旧约圣经也很明显的指出,有时某些特别的事情是需要特别的祷告,而这特别的祷告是同时需要禁食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以禁食为一种手段,好像禁食是得着神祝福的最佳方法;只要你禁食,你就可以从神那里得偿所愿了。禁食不是用来控制神祝福的方法。所以,禁食也是要以神为中心,是要人去学习在神的面前谦卑,为着神国度的扩展,我们有必要以禁食来事奉神。 (二)神国子民必须在物质生活上去彰显作门徒的义 弟兄姐妹,我们已经看到主耶稣要跟随他的人在宗教的生活或属灵生活的操练上去彰显作门徒的义。也就是说,我们要排除追求别人的称赞及自我中心的表现。我们一切的善行或”属灵”的行动是纯粹对神而做,为神而做。这样那位看透我们内心的父神就会必然报答我们,叫我们的生命能够活得更丰盛、更蒙神的喜悦。 主耶稣接着告诉跟随他的人也必须在物质的生活里去彰显作门徒的义。这是第二方面的生活主要门徒们去行出那”更高的义”。主知道人的生存是脱离不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人也一定会有寻求某些东西的欲望,所以人活在这个世界里一定要做些选择。主耶稣就是要让门徒们知道在那”更高的义”的原则下,神国的子民应作何种选择。首先,人的寻求欲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为自己积存财宝。所以主耶穌在六章十九至廿四节里指出积存财宝在地上和在天上的分别,并且说明不同的选择会带来那些后果。主要跟随他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两种财宝的持久性上。地上的财宝能朽坏,也能够被贼来偷走,所以是不可靠的。相比之下,天上的财宝是能够存留要永远的,是不会变质的,也不会有人来偷,因此是非常可靠的。主耶稣在这里并不是反对人拥有财产,或是为将来作好准备;他也不是要禁止人去享用父神所赐给我们财物。主耶稣所禁止的是人自我中心的积财,没有感受到其他貧穷人的需要,紧握着钱财不肯松开手,以为人的生命是在乎财宝的丰富。当人作了为自己积存的财宝在地上的选择,他们就会继续崇拜财富,去事奉钱财。他们绝对是不会对神忠心的,因为主耶稣清楚的指出一个人是不能够同时属于两个主人的。所以主所关心的并不是门徒们的财富,而是他们一心的忠诚,崇拜财富与对神的忠心是对立的。不但如此,人一旦选择为自己积存财宝在地上,他也会同时失掉生命的方向。主耶稣在这里就用了眼睛是身上的灯来做比喻。对犹太人来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窗,让外面的光线透过他而进入人体。另外一方面,眼睛也使人知道方向。当人对神不忠心而选择去事奉钱财,又或者不愿意松开手去施舍给有需要的人,主说他们的眼睛就会昏花,全身也就会变成黑暗了。相反的,如果人对神有完全的忠心,又有财宝积存在天上,他们的眼睛就是明亮的,全身也就充满了光明。虽然主耶稣没有清楚解释天上的财宝是什么,但是”积存财宝在天上”的意思肯定的是指人在地上所作的事情,能够带来存留到永远的果效。这些事情可从包括用钱财帮助穷人、去推展神的国度;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去做任何讨神喜悦的事以及为义所逼迫等等。 人在这个世界生活的表现除了要决定是积存地上的财宝还是天上的财宝之外,我们也要选择去继续为生命及物质的生活来忧虑,还是先求神的国和他的义。这也是主耶穌在廿五节到卅四节里所要说明的。主告诉门徒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的价值是胜过物质的需要。再说,天上的飞鸟既然能得到神所供应的食物,地上的野花也蒙神妆饰美丽,神肯定的会照顾他儿女的衣食。神既然给了我们这样的应许,继续忧虑生命的需要也就反映了我们对天父的不信任。更何况我们的忧虑是无济于事的,不能够为我们带来任何的好处,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能用自己的方法使我们的寿命能够增多一刻。其实对生命、物质生命的忧虑不一定是针对贫穷的人;富有的人虽然没有物质的缺乏,他们仍然会为财富的积存来忧虑,会为身体的健康来忧虑。主因此提出了解决忧虑的方法,对富有的人及贫穷的人都是有效的。他们都必须在生命的方向及物质的生活上选择神的国度和他的义。简单的来说,门徒们在世上的生活要时时刻刻服从神的主权,顺从他的旨意,把自己与神的目的完完全全结合起来,不会因物质的需要而把神挤出我们生命的中心。但我们愿意这样的与神建立密切的关系,让神来管理我们的一生,并且尽力去完成他的工作,我们就已经是活出”那更高的义”了。主因此应许说所有一切属灵的祝福及物质生活上的需要神都会赐给我们。 是的,弟兄姐妹,但愿我们能提醒自己我们如何处理财宝的方法将会决定我们和神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财宝不一定是指金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例如:对名誉、地位或权势的贪爱;看重丈夫、妻子、儿女或亲人朋友的地位高于上帝;我们自己的兴趣或才干等等。这些财宝都能阻拦我们来事奉神及与他建立密切的关系。甚至在我们事奉神的事工上,如果我们的财宝是建立在人的称赞上或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的事奉肯定是不会被神接纳,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神的国和他的义。最后,我们也要问自己我们是否把生命的一切,和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放在我们对神的信仰里?我们是否相信我们所信靠的神是一位满有恩典的神,我们可从他那里来支取力量去面对任何的困境?主不希望我们经常去忧虑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真的要忧虑的话,那我们所忧虑的应该是我们与天父之间的关系。

Read More

活出门徒的义(上)

By Mandarin 中文

马太福音 5:17-48的讲道 今早我们要继续从马太福音书里的登山宝训来看神囯的子民应有的生命表现。我曾经说过马太在他的福音书里所描写的教会本质是和他的门徒观紧紧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教会的形成或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让一群跟随主的人去活出作主门徒的生命。如果教会的成员没有尽到作主门徒的责任,教会就会失去她真正存在的目的。在上一次的信息里,我们看到登山宝训所宣告的八福就是要针对神国的子民、教会的生活而发出的,目的是要成为门徒们的生活原则,使到他们能够成为世上的盐、世上的光来见证神的国度。今早我们要来思考登山宝训的第二部份,就是从五章十七节开始一直到七章十二节。这三章的经文构成了登山宝训的主要内容。因为经文篇幅太长的缘故,我必须将它们分成两次的信息来与大家分享。今早经文的重点是在第五章里,让我们一齐来阅读马太福音第五章十七到四十八节。 门徒的义: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 刚才所阅读的经文很明显的是牵涉到神国子民的伦理道德生活。接着下来的第六章是讲到神国子民的宗教及物质生活所应有的表现。第六章的内容我们会在下一次的信息里与大家分享。但是,第五及第六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就是记栽在五章十七节到二十节里。在这段经文里主很明显的要澄清当时的犹太人对他的误会。主耶稣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如守安息曰和关于洁净的条例所作的解释引起犹太人的反感。再说,耶稣从来没有引用摩西的权威来讲话,他经常所用的话语是:”我实在的告诉你们” 来带出他自己的权柄。主的权柄的确令当时的犹太人感到惊讶。他们问:”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阿。他用权柄吩咐污鬼,连污鬼也听从了他。”(可1: 27)所以,必然有人会询问主的权柄是从那里来?耶稣是否要建立自己的权柄来与神圣的律法、神的话语对抗?对于他们的问题,主很明确的回答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律法和先知是犹太人常用来对旧约全书的称呼。换句话说,主说他来不是要废除旧约的整个律法要求,即在立约的事情上、道德及礼仪生活上神给予以色列民的指示。同样的,主也不是要废除先知们对律法的解释、他们从神那里所领受的信息以及他们的预言。相反的,主强调他来的目的除了是肯定律法与先知的权威性之外,主更是要将旧约律法与先知所要表达出神的公义给实现出来,就是藉着他的言行,他的传道事工让犹太人能够更加明白神对他子民的要求。所以要作为神真正的子民,他们必须要活出公义的生命。因此主在二十节作一个总结说:”我告诉你们: 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这句话也就成为了整个登山宝训的主题思想。 在犹太人的宗教与道德观里,只有义人才能够进入神的国度,而要成为义人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忠心的去履行旧约律法的要求。在这方面,文士和法利赛人是犹太百姓心目中所敬佩的人物。文士的时间全部都用在教导和讲解律法上,他们是解释神律法的权威,并且一生都活在律法中。法利赛人是一群严格遵行旧约律法的人,他们制定了一套与律法有关的礼仪,也为生活和行为定下了很严谨的法则。故此,一般的犹太人都认为他们的品格是最完美的,把他们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义人,也是他们要效仿的对象。但是主却对门徒们说:”你们的义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这是因为文士和法利赛人以外表和形式上的顺从为满足,只是严守律法的字面意义,以为这种表面上的顺从律法就能满足神的义的要求。主耶穌却认为神的要求不是外表或作给人看的顺服。能讨神喜悦的义是来自内心的顺服,在心志和动机上要成全神的旨意。这是一种更高、更有深度的义,也是门徒们所应该追求的义。为了让门徒们能够明白这更高的义与法利赛人所追求的义的不同点,主耶棘就以犹太人的生活例子来驳斥文士的律法主义及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并进一步说明这个更高的义应是什么。 神国的子民必须在伦理道德的生活里去彰显作门徒的义 在刚才所阅读的经文里,主耶穌以犹太人的伦理道德生活来向门徒们说明他们的义必须要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这也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信息,就是神过的子民必须在伦理道德的生活里去彰显作门徒的义。在犹太人的伦理道德生活里,主耶稣一共举出六个例子说明文士和法利赛人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去解释及应用神的律法。他们所认为的义人生活与主耶穌的看法是完全的不同。从主耶穌不同的解幹里,门徒们就能明白他们所追求的义应该如何超越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在讲到每一个生活例子之前,主耶龢都是以”你们听见有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的这种格式作为开始。主耶稣这种对比的说法显示了他对律法解释的权威。 (一)门徒的义:避免动怒 首先,我们从主耶穌所讲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可杀人”的诫命来看他与文士及法利赛人的不同观点。对于文士和法利赛人来说,只要他们不杀人,他们就是已经遵守了十诫中的第六诫。若是杀了人,他们就要接受法庭审判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他们对”不可杀人”的律法解释好像很正确。但是耶稣却认为”不可杀人”的诫命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它应该包括思想、言语和行动。所以,主说:”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 难免公会的审判;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这里,我们看到主解释律法的原则不是单单照着字面上的意义来看,而要进入到律法的精神里。也就是说,这条诫命不仅仅是包括肉身上的杀害别人,也要包括毫无原因的在心里恼怒弟兄。所以”不可杀人”的正确解释应是: “凡无缘无故的向弟兄动怒的,要受审判。”不仅不可以动怒,连藐视别人也不可以。凡骂弟兄是拉加的,就是指他们是蠢才;或者骂弟兄是摩利的,指他们是笨蛋的人也都一样会受到神的审判。地上的法庭虽然不能够审判你这种动怒,藐视或侮辱他人的行为,但天上的法庭却会处理这件事。神既然会惩罚忿怒及辱骂他人的行为, 作为主的门徒就不能带着还未平息的怒气来朝见神。故此,我们要积极的与人和好。这也是主要我们去追求的更髙的义,就是要有一颗温柔、饶恕人的心,不要无缘无故动怒。当我们一发觉与他人的关系破裂时,就要立刻采取主动去补救。这样,我们的敬拜,我们的献祭才会被神接纳。 是的,弟兄姐妹,主所看重的是我们内心的动机。纵使我们不是以行动来伤害他人,但我们的心里所怀的怨恨或忿怒,跟犯了杀人罪是一样的可怕。主说:”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杀害人,便是没有触犯这条诫命。”你现在内心的情况是怎样呢?有谁还是成为你恼怒的对象?有谁伤害了你,是你所不能饶恕的?又或者你得罪了他人而没有向人道歉?因为要避免杀人的可能性, 我们要及时的与他人化解怨恨,重修和好的关系。 (二) 门徒的义:避免动淫念 第二个对比的生活例子是讲到”不可犯奸淫”的诫命。同”不可杀人”的解释一样,文士和法利赛人认为只要避免有奸淫的行动或者婚外情,就算是遵守了十诫中的第七条诫命。但是主耶穌却指出连引起犯奸淫的邪念也要受到谴责。我们的言语或意念可以犯上杀人罪;同样的,我们的心思和意念也可以犯上奸淫。”动淫念”指的是男人看到女人时立意要与她行淫或者企图占有她的欲念。这是牵涉到我们心志的问题,所以主说一定要克制这种念头。如果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若是你的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主在这节经文里的教导不是叫我们真的去除掉我们的眼睛或我们的手。主乃是要我们毫不留情的自我克制,为了要避免犯罪,我们有时要作出一些牺牲,可能我们要断绝某些关系,或者放弃某些嗜好。从主耶稣对”不可犯奸淫”的解释里,我们可以看到更高的义,就是要坚决的、积极的去弃绝犯罪的思想或行为,不要让自己进入到试探里,并且断绝一切可令我们犯罪的活动。 (三) 门徒的义:忠于婚姻 讲完”不可犯奸淫”的诫命之后,主便论到休妻的事。休妻的事也是犹太人经常争论的问题。这是因为有两派敌对的拉比学派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派称为煞买(Shammai)学派的,他们认为唯一可以休妻的理由是当妻子犯了严重的罪行,就是犯了背夫通奸的罪,而又有证人可以作证,作丈夫的就可以把妻子休掉。这是对休妻的作法持着严格的观点。另外一个拉比的学派称为希利(Hillel)学派则是持着很自由的观点。 只要妻子作了不讨丈夫喜悦的事,例如整天讲话喋喋不休,不会煮饭而把饭烧焦,又或者丈夫觉得妻子相貌平凡对她失去了兴趣。这些都可以成为丈夫休妻的原因,不需要法庭来裁决,丈夫只需要给妻子一封休书就可以了。到了耶稣的时代,严格的煞买学派已被自由的希利学派所取代而成为当时流行的作法。法利赛人似乎也是受希利学派所吸引,所以他们曾经以休妻的事来试探耶穌,问他说:”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吗?”(太19: 3)换句话说,他们想知道在这件事情的争论上,主耶穌是站在那一方,他是支持严格的煞买学派,还是属于自由的希利学派?对于主耶稣来说,休妻的事原本就不是神所喜悦的,所以他在十九章八节这么说:”摩西因为你们心硬,所以许你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由此可见,主对休妻的事看得很严重,与当时流行的休妻看法是完全不同的。主指名说丈夫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导致他自己或他的妻子,并他们第二任的配偶陷入一种不是婚姻的联系,而是奸淫。所以,主耶稣所看重的不是可以不可以休妻的问题,而是休妻的背后是破坏了神起初所设立的神圣婚姻的旨意。法利赛人和文士都不能明白婚姻的真正意义,所以他们也就不能够正确的看见休妻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主的门徒所要追求的更高的义是一种否认可以休妻的作法,因为女人在婚姻上有她不容剥削的权利,作为丈夫的不应该是高高在上, 乃是要与妻子彼此帮助去维持婚姻的关系。第四世纪的一位教父屈梭多模(Chrysostom)就把休妻的看法与八福连在一起,在他的讲道中他这么说:”一个温柔、使人和睦、虛心、又满有怜恤的人,怎会把妻子逐出家门? 一个经常与人和好的人,怎会与自己的妻子不和?”我想这个说法也是可以应用在作妻子的身上。只有当一个人明白和接受神对婚姻的看法,以及神要我们与人和好的呼召时,我们才能够明白休妻或离婚的严重性。 (四)门徒的义:言行一致 讲完了休妻之后,主耶鲰便谈论第四个犹太人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就是起誓的问题。在旧约里并没有禁止人起誓,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必须的(例:民5:…

Read More

八福:神国子民的特征

By Mandarin 中文

马太福音 5:1-16 的讲道 在上一次讲道的信息里,我提到主耶穌、以色列与教会的关系。我们看到主耶稣传道、医病的事工始终以神的百姓以色列民的救恩为主。主耶稣多么盼望能重新召集以色列人成为真正属神的子民。但是,犹太的权势始终拒绝他所传扬的国度及吩咐悔改的信息。只有那些信靠回应主呼召的人,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他们就成为神旧约子民的延续,成为蒙神拯救的群体。针对这一群新约的群体,主耶稣对他们有什么教导使到他们能够明白自己的新身份?换句话说,救恩所带来的群体生命应有何种表现呢? 今早,我们要藉着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的教导来看神国的子民应有的生命特征。 在主耶穌所有的教导里,最令人熟悉及印象最深刻的乃是主的登山宝训,记载在马太福音的第五章到第七章里。甚至非信徒对登山宝训的教导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印度的圣雄甘地对他非常赞赏,认为登山宝训是基督教的精髓。我会用三次的讲台时间与大家一齐来思考登山宝训如何影响教会的生活。今早,我们的重点是放在登山宝训中的八福。让我们大家一齐来看马太福音的第五章一到十六节。 长安牧师曾经在九六年十一月开始在多次主日的讲台信息里与大家分享过八福的个别意义。大家可以参考禧年周刊九六年的合订本。所以,我今早信息的重点不是要仔细解释八福的个别意思,而是要从马太福音对教会的了解来看八福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 (-)八福的宣告是针对神国的子民、教会的生活而发出的 第一点我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八福的宣告是针对神国的子民,教会的生活而发出的。马太在他的福音书里虽然没有清楚说明他的教会观点是什么,但这是唯一的一本福音书用了新约书信常用的字ekklesia来称呼教会,就是出现在十六章的十八节及十八章的十七节。在十六章十八节里,主耶稣说他要把他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而十八章十七节的经文则是与教会内的纪律有关。耶稣说他要建造他的教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要从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这个旧约的观念去了解。马太所用的教会ekklesia这个希腊文的字句其实就是希伯文会众的翻译。也就是说,马太福音里的教会就是,一群被呼召出来的会众,就好像在旧约的时代以色列民是耶和华的会众一样的意思。所以,我们 看见耶稣所谓的教会其实就是一群属于他的会众。这些会众是由那些人所组成呢? 在整本马太福音书里,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呼召出来的会众就是跟随耶稣的门徒们。换句话说,马太所了解的教会就是由一群信靠回应耶稣呼召的门徒们所组成。所以在登山宝训之前的第四章经文里,马太清楚记载耶稣如何呼召他的第一批门徒以及被呼召的人的反应。之后,在第六章,主祷文里,主说这些人可以称呼神为天上的父因为他们已经成为神的儿女。接着在第十二章里,主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了。”由此可见,这些顺服回应主呼召的人组成了一个”新家族”,一个新的团契,享有父神儿女的身份。他们不但成为了主的门徒们,也组成了教会。这个教会和旧约以色列不同之处是:耶穌称他为”我的教会”。也就是说,回应跟随耶穌的门徒们是有其特殊的身份就是和耶稣结连。正因为门徒们的生命是与耶稣相连结,他们的一生就必须活出主的教导。门徒们除了接受主的信息、回应他的呼召之外,他们要在生活里去遵行主的吩咐。 这也就是马太福音书里作门徒的意义,就是听了主的教导之后去行出来的人。故此,我们看到先有恩典的呼召才有门徒的诞生。成为门徒们之后,他们就要活出门徒们的新身份。当我们有这样的了解的时候,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八福的宣告,甚至整个登山宝训的教导不是要给全人类树立什么道德标准,而是要针对神国的子民、教会的生活而发出的。也就是说,既然我们已经是神国的子民,主耶稣的门徒,我们就要活出神国子民,主耶稣门徒的样式;而整个登山宝训就是要帮助我们去活出作门徒的生命。所以,八福的宣告, 整个登山宝训的教导不是一些新的律法或伦理道德要我们去遵行,然后我们才能成为主的门徒。相反的,这些教导指出正因为我们已经是主的门徒,所以要这样的生活。当门徒们这样去生活的时候,耶稣宣告说他们是有福气的。 曽经有人为着八福写了一篇讽剌性的短文。这篇短文这么说:有一天耶稣带了他的门徒上到山上,吩咐他们坐在他的旁边便开声向他们宣告神所要赐给他们的八福。之后,彼得马上问耶稣说:”我们是否要把这八福写在我们的笔记里?”安得烈问:”我们是否要熟背这八福?”雅各也问说:”在考试的时候,祢会出有关八福的題目吗?”腓立也接着说:”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些道理那该怎么办?”约翰也问说:”为什么其他人的门徒不需要学习八福?,,犹大接着问: “八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这时,耶稣哭了 ! 是的,弟兄姐妹,主耶稣所宣告的八福不是一种停留在脑里的理论,或是拿他来与其他宗教、伦理道德来比较。作为天国的子民、主耶稣的门徒,主要我们听了之后就去行出来。难怪有人会这么说:”主耶稣的福音是有两部份的。第一部份是要我们去相信的,而第二部份是要我们去行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历代跟随基督的圣徒们特别强调八福的实践性多过它的神学对论。或许我们会认为八福的标准是定得太高了,不是普通的基督徒可以达到的。当我们有这样想法的时候,我们是以律法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八福的要求,把它们当成是一套法规。所以,我们靠个人的力量遵行得很辛苦,八福不再是神要赐给我们的福气,反而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担。其实要达到八福的要求我们必须从主耶穌的身上去寻找答案,因为主耶稣本人就是它的中心。一切我们看作不可能的要求,其实都已经在耶稣生活的过程中实践出来了。所以我们可以从耶稣那里得到力量,因为耶穌已经应许要把天国的权柄与能力赐给跟随他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与主的关系如何,我们对主的教训有没有反应?马太福音正是谈论恩典与实际行动的福音。一个忠心跟随主的门徒,主必以他的大能来装备他,叫他有能力去活出主的吩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恩典。当我们越有实际行动的时候,主的恩典就越能在我们身上彰显。唯有靠着与主的结连及他的恩典,我们才能成就神的旨意,过一个与天国子民相符合的八福生活。 (二)八福的宣告是要带出神国子民.教会生活的独特性 弟兄姐妹,我们已经看见八福的宣告不是要为世上所有的人定下一个崇高的道德理想或标准。它是向神国的子民、教会的生活而发出的,目的是要成为作耶穌门徒的生活原则。在上一次的信息里,我们已经谈到在神的救世计划中,神先拣选以色列人作为他的子民。但是以色列人失败了,主耶稣的到来便是要把天国赐给凡愿意相信他的人,又呼召门徒们来建立教会,成为弥赛亚的群体,他们也成为了神国真正的子民。因此,主的门徒们都必须以新的生活方式来向世人见证这种新的身份。这也是第二点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八福的宣告是要带出神国子民、教会生活的独特性。 耶稣开始出来传道便宣告说:”神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句话说明了神在旧约时期所应许的天国已经出现在人的面前,但是人必须以悔改的态度才能进入神的国度。可是,什么才是悔改的表现?马太给我们看见的就是心意要完全更新。这也是八福所要描写的天国的悔改,说明了在神的恩典掌管下门徒们的生命所必须经历的转变。 属神的天国子民会变成怎样呢?八福就是要描绘出一个真正的门徒,一个接受神国要求的人所应有的生活独特性,是不同于一个属世界的人的态度。属神的人与属世界的人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里。我们可以从第一福与最后一福所应许的赏赐看到这一点。在八福的开始与结束,主耶稣都用同样的赏赐:”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主要我们清楚看见作为他的门徒我们是属于不同的国度;我们虽然仍在世人当中,却是另一个国度的子民。身为天国的子民,我们不随从人的心意,只以神的心为心,这样才能证明我们是天父真正的儿女。正如主在马太六章八节所说的:”你们不可效法他们。”所以,八福就是要带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区分。 现在我们就简要的从八福的宣告里来看神国子民与属世界的人的绝对差别。主耶稣一开始就宣告说:”虛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囯是他们的。这是八福中的第一福,也是引入其他福气的基础,因为虛心是进入天国的先决条件。虛心就是在神的面前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明白自己能够被神接纳完全是因着神的恩典,不是靠自己的才干或功劳。在神面前他是完全没有骄傲或自以为是,他是要完全信服神和倚靠神的恩典和怜悯来过活。只有持这样态度的人才能得着神的国。相反的,世人是要信赖自己,要自我表现以及掌握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在别人的面前要彰显出自信心及成功的印象使到别人可以接纳及欣赏他。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世人都是要设法逃避令人哀恸伤心的事,他们要尽量使自己快乐。他们认为生活已经是够烦恼了,所以不要自找麻烦或让别的事来困扰自己。但是第二福告诉门徒们要经常自我省察,为自己所犯的罪来忧伤。除此之外,我们也要为世界所丧失的公义、道德的败坏、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感到伤心难过。前几个星期,天主教的梵帝岗为着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政权残杀犹太人的事件表示他们的态度而向犹太人道歉。是的,当我们以哀恸的心态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来向神祈求赦免及他的恩典时,神必赐下他的安慰给我们。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根据一位释经者的看法,温柔可以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与人相处时的表现。一个人必须先虛心,就是要先认清自己的本相,他才能成为温和谦虛的人。在与人相处时,他也会尊重别人,不搞抬自己及不求自已的好处。就算别人伤害了他,他也不会产生怨毒、报复之心。相反的,世人相信温柔的人必会一事无成,因为人人都会欺压他们。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强者才会成功,弱者必注定失败。除此之外,他们也强调个人的权利,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他们会千方百计的要回自己该得的,甚至采取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的政策。但是神却应许说当人心里温和不为自己争取地位时,最终一切都要属于他的。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一个饥渴慕义的人希望与神和好,并且与他建立一个顺从、信靠的关系。换句话说,在一切的行为上他希望避免受到罪的污染使到他所作的一切都能合神的心意。故此,他能摆脱种种的自我中心的行为,只渴望神的义能够在他们的身上彰显。相反的,世人所渴慕追求的却是金钱、名誉、地位及权柄等等。但这些东西却永远也填补不了他们生命的空虛。神反而应许饥渴慕义的人可以在基督里得到的真正满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怜悯的人会同情人们的需要。当他见到别人落在贫苦或忧伤之中,便会尽量去帮助他们。怜恤的人也会宽恕得罪他的人以显出神的慈爱。因此,神也必定会施恩给怜恤的人。可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却是毫无怜悯的,对于他人的痛苦或灾难,世人往往是袖手旁观。别人得罪了他,他就会采取报复的行动。此外,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世人会不择手段,纵使伤害到别人他们,也不会感到亏欠。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清心指的是全心全意的爱神,专心效忠神,而且是言行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们在神在人面前是完全的诚实,他们的思想和动机都是纯洁的,一点也没有诡诈。神应许清心的人必亲眼看见神将来的荣耀,虽然目前他们是以信心之眼来仰望神。相反的,世人却是经常戴上不同的面具,在各种情况下扮掩不同的角色。这些人都是不真实的、是虛伪的,因为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是完全两回事。不但如此,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编织许许多多的谎话,以致于连他们自己也分不清楚那些是真话,那些是假话。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使人和睦的人就是制造及维持和平的人。藉着宣杨神复和的福音,使人与神和好,也使到人与人之间能够和平相处。这些人名符其实是神的儿女,因为他们反映了天父的特性。世人很多时候却可以因一件小事而引起纠纷,造成争斗。他们只会看到自己对的地方以及别人不对的地方。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这事对我有什么影响?对我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态度便经常引起争吵、误会和纷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