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壮志未酬?

By Combined 联合

今年,我们通过讲台以及小组讨论来查考罗马书。如果要更好地明白其中的内容,我们就要尽可能了解当时的处境。今年,我就和至立长老搭档,负责介绍罗马书的写信人,也就是保罗。通过使徒行传9章,我们认识了保罗的信主过程。更重要的是过后,保罗对于传福音的热忱。路加有记录:28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 29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我们所认识的保罗:纵然常常被误会,纵然时不时就活在危难之中,但是保罗对于传福音的信念始终是没有改变的。我们今天要看的经文使徒行传28章,也是一样的情景。 保罗在罗马书曾经对罗马信徒这么说:Romans 15: 20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 23 但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而且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时候,可以到你们那里。 24 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得见你们,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然后蒙你们送行。 罗马教会其实并不是保罗本身建立的教会。不过,他们在保罗的宣教策略上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罗马帝国在东边的省份几乎都已经有了其代表性的教会。但是像西班牙这些西边地区还不算是“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所以保罗当然很希望往西去宣教。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保罗的宣教西游记就肯定必须经过罗马。偏偏此时罗马就像是火焰山。本来嘛,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当然会有基督徒和非信徒之间的分裂。但是,当时最浓的火药味却是在犹太信徒和外邦人信徒之间的纷争。其中的分歧点也都是神学上几个非常基要却又非常难搞的课题。比如说当时的犹太教和耶稣究竟什么关系?又或者外邦人和犹太传统什么关系?救恩和信徒生活又是什么关系?在这些课题上,保罗作为一个在迦玛列门下,按着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Acts 22:3),又热心侍奉神的犹太人,是当然的神学先锋。保罗每到一个地方,他的神学水平都是可以直接跟当地犹太宗教领袖讨论与争辩的那种。新约其中最早的书信,加拉太书,就是保罗以文字的方式处理这些课题。可以想象,其中的论述或许都已常常被正方反方用来彼此攻击。保罗的宣教西游记也许还真的过不了罗马这个火焰山。不管是敌人还是主内弟兄都想利用他,分一杯羹,咬一块肉。 难怪彼得会这样地提醒他的教会:2 Peter 3: 15 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 16 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 有句话说: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是值得争取的东西。(Anything worth having is worth fighting for) 我们的福音,就是这种值得拥有,又值得争取的东西。如果要抗衡异端邪说,就得用正道去辩驳。保罗是亲眼看见复活的主耶稣的见证人。他的辩驳能力,除了犹太教还包含了这个属灵经验。彼得提醒教会:18 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保罗的书信,罗马书就像一把铁扇,兴起了一股‘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的旋风,但愿能够扑灭这个火焰山。让保罗在罗马能够得到一个往西宣教宝贵的支援站。 但是,大约过了三年,当保罗终于来到罗马的时候,却已经是一个囚犯的身份。出门都有问题,更谈不上往西宣教了。保罗以这样的境况,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出生地罗马。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保罗的心情。如今绑手绑脚的,地位处境又如此潦倒狼狈不堪,凭什么资格来消灭火焰山呢?三年前的愿望看来难以实现了。此时的保罗,可以称他是‘壮志未酬’吗?我希望从今天的经文找到答案。Acts 28: 14 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15 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到亚比乌市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亚比乌市离罗马城65公里,三馆离罗马城50公里。这样的形容法表示至少有两批地弟兄们在这两处等待,接待他,也千里迢迢地伴随他进入罗马城。保罗二十多年的宣教之旅虽然波折重重,但是途中总缺少不了处处弟兄姐妹的恩典。但是这次的迎接却意义重大。因为在那种神学议论纷纷的时代,这次的迎接代表了罗马信徒肯定了他的福音。就算他如今是囚犯,他们肯定了他的属灵领袖身份。难怪“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也难怪过后,保罗告诉腓利比教会:Philippians 1: 12 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 13 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 14 并且那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神的道,无所惧怕。 在保罗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壮志未酬’。他的捆锁反而成为了他的力量。而这个胆识,我觉得跟罗马会友的热情接待很有关系。而因为有了这样的定心丸,保罗就要处理那最棘手的麻烦事:犹太人的问题。我们继续来看故事发展。 Acts 28: 16 进了罗马城,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17 过了三天,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他们来了,就对他们说:“弟兄们,我虽没有做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18 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19 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恺撒,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20 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21 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 22 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Read More

言明这事

By Combined 联合

从整个大斋节的开始,我们就以诗篇成为我们对于受苦受难的反思过程。 [1] 今天是复活节主日。我们也同样以诗篇成为我们的总结。虽然主耶稣在受难日当天确实是死了。但三天后,神却叫他死里复活。复活的恩典不单是为了耶稣,神这样的作为也同时改变了我们。而因为复活为我们带来了改变,我们就得有相应的回应。诗篇22篇描述了这样的过程。希伯来书的作者显然也有同样的想法。希伯来书Hebrews 2: 9 唯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 10 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 11 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 12 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所以,因着耶稣的死里复活,耶稣本身‘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因着耶稣的死里复活,许多人就得以被‘领进荣耀里去’。也因着耶稣的死里复活,耶稣成为‘那使人成圣的’,而我们成为‘那些得以成圣的’。所以耶稣才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神在耶稣的身上,也借着耶稣在我们的身上,完成了奇妙而可称颂传扬的事。而耶稣引用的这句话,就出自今天的经文:诗篇22篇下半段。耶稣说得出,做得到。他的话一点也不假,就在复活日当天,耶稣就把好消息宣告了。 Matthew 28: 5 天使对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 6 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 7 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从死里复活了,并且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 8 妇女们就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欢喜,跑去要报给他的门徒。 9 忽然,耶稣遇见她们,说:“愿你们平安!”她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 10 耶稣对她们说:“不要害怕!你们去告诉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 马太的记录里,重复地强调‘告诉’与‘报给’的吩咐。天使这么吩咐。耶稣也是同样的吩咐。先是妇女,然后是门徒们,他们都得快快把这消息传开来。这就是见证。这样的中心点也和今天的经文完全吻合。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言明这事”。“这事是(神)所行的”。我们如今来看诗篇22篇下半段。而且要特别留意任何关于表达或传话的字眼。 Psalm 22: 22…

Read More

忏悔的五福临门

By Combined 联合

Title: 忏悔的五福临门 弟兄姐妹,新年快乐,五福临门。今天是大斋节的第一主日,碰巧也是农历新年的联合崇拜。所以我们特别安排了七首忏悔诗当中最有福气的一篇,成为今天的经文。我就把讲题命名为‘忏悔的五福临门’。五福临门中的‘五福’源至《书经·洪范》,是古代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虽然,后期也有其他版本的五福,不过这五个是原来的版本。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 ;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 “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 “善终”是安详离世而且饰终以礼。[1]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忏悔同样也是五福临门。也许你会问,忏悔跟福气有什么关系?忏悔不是痛苦的事吗?圣灰日所读的诗篇第6篇的确是如此。那么忏悔有什么福分可言呢?幸好,今天的忏悔诗同时也是一篇训诲诗。痛苦的部分只有两节,忏悔的部分也只有一节。这篇诗篇更强调的是忏悔后带来的好处,以及所学到的教训。忏悔的时刻虽不容易,但忏悔的结局却是蒙福的生命。所以诗人希望把这样的经验传递下去。正如神曾经对他说:8 我要教导你,指示你当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劝诫你。诗人如今也以这篇诗篇训诲那些应当反省,悔改的人。 我在想,如果我们觉得忏悔跟福气,这两者好像风马牛不相及,是不是对于认罪悔改这件事,在教会多年的基督徒可能已经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是不是每次崇拜的开始都有认罪悔改的时间,我们已经渐渐习以为常了?我们也就不觉得这是什么莫大的福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的自由,我们的喜乐,这些都是相对性的概念。在自由喜乐的敬拜群体当中,我们也就相对更难体会这其中其实是多么的美好。想想看,我们跨越圣殿祭祀的隔阂只是两千年前的事,跨越祭司与神学知识的神秘也只是五百年前的事。如今我们因为耶稣基督扮演了圣殿的角色,也通过人人能读的圣经可以直接清楚认识真理,我们到主前已经没有以前的隔阂了。我们得以坦然无惧地直接向神认罪悔改,这份自由和喜乐绝对是古人难以想象的。但很可惜,可能自由惯了,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忘记了这自由的可贵。对比当年马丁路德的那种喜乐,他说“我感觉整个人被重生,穿过了敞开的门进入到天堂”。[2]这才是忏悔后应该带来的感叹,那种真正幸福的感受。希望今天的信息能够再次印证这点。 在坐有多少人喜欢看那种超过五十集的连戏剧?不管是中港台,还是韩剧,包括星加坡的环境剧,各国都有这种非常写实,剧情却又峰回路转的连戏剧。年轻人可能没有耐性慢慢地追看这种长篇连续剧。有时它的步伐以及非常典型的角色与剧情确实叫人受不了。我偶尔会追看一两个。我发现我总是一样的评语:‘真么又来了?’‘哎哟,快说呀!’或‘赶快告白不就行了吗?’。不过,这其实就是这类剧集的奥妙之处。它就是要写实,而现实人生的步伐就是这样叫人懊恼。总会有一两个角色让你特别不耐烦。尤其是反派角色,如果剧本写得好,他不会是一来就是坏或行恶。如果只是单调的恶人,这样就没意思了。耐人寻味的反派,也许开始就是因为一些苦衷不肯坦白。结果误会越来越深。事情越闹越大。他却又执迷不悔。这样的反派才会深得民心。因为你会同情他,却又不得不愤恨他的所作所为,与固执所产生的愚昧。只有当慢慢一个一个人物发现真相的时候,才是剧情了结的时候。而我们会不断地追看,有时不是为了支持主角,反而有时我们是为了关心反派的结局。心里总有一丝希望,想要看到真相大白后,能有改过自新的画面。而在追看超过五十集的当中,我们只能咬牙切齿地边骂边看,‘坦白不就好了’,‘还不快认罪悔改,大家一定谅解你的‘。 有时我们很难体会为什么有些人就是那种死不悔改的性格。不过如果你想想身边认识的人当中,总会认出一两个是这样的。对一些人来说,认罪悔改就是不容易的事。有一个人曾经这么对我说,‘你千万不要掉入自作清高的陷阱。对你不是试探的事情,对另外一个人而言,可能就是他最大的试探。’想想也是。我们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甚至能力地位的不同,处理事情的决定就不同。有些人不认罪悔改就因为他有能力,就因为他这样的执着成了他的生活之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要出于同理心地感同身受,才能体会为什么‘不认罪’是他的试探。 五月天有一首歌叫《倔强》,其中一段歌词这么说: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握紧双手绝对不放 下一站是不是天堂 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我和我骄傲的倔强 倔强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因为这样的人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胜过一切患难。但愿世上更多这样有理想、有骨气的人。但是这样的性格却拥有本身的试探。这样的人犯错的时候,到底会用什么方式处理?犯错当然可以认错。这对多数人而言,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懂不懂?轻易认错可能是轻易泄气,轻易妥协的象征。Churchill曾经这么说,‘历史是胜利者写出来的’ [3]。事情的对错可以通过征服所有人把它硬拗过来。这就是倔强面对的试探。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如果我不气馁,不认输,也许我就可以建立我要的现实。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倔强更在乎的是那份傲气。难怪诗人会苦口婆心地劝道‘9 你不可像那无知的骡luó马’。辔头是指驾驭牲口的缰绳。嚼环是指横放在牲口嘴里的小铁链,两端连在笼头上。由于骡马有野性,所以非得“用嚼环辔头勒住它,不然,就不能驯服”。被笼上嚼环辔头的骡马自然是不舒服的,但为了驯服它们,也只得如此。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没错。就凭着自己的实力来瞒天过海。回想当年,大卫王是如何处理犯奸淫后,拔示巴怀孕的问题。(详情请看撒母耳记下11章。)首先是想移花接木,后来更是借刀杀人。凭着大卫的智谋与地位,确实不必认罪悔改。但是,箴言Proverbs 28: 13 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不认罪的下场,大卫如此形容:第4 节,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尽,如同夏天的干旱。虽然不知道大卫受的苦是什么,不过我可以想象被耶和华的手压住的可怕。好像烘肉干一样,再顽梗下去,可能就变成渣了。我们常以为强悍才是力量,刚硬才是力量,固执才是力量。其实,靠自己的力量是最愚昧的事。你的力量再大,能胜过神吗?唯有忏悔,回到神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力量。 很奇妙的是,我们逃避神,反而难逃审判。我们坦白忏悔,反而却能从神的怜悯中得到救赎。与其依靠自己的判断,不如信靠神的判决。忏悔的五福临门原来是这么一回事。1…

Read More

好去拜他

By Combined 联合

弟兄姐妹,圣诞快乐。我们每次回到降临节,就会重温一本福音书。而今年又再次回到马太福音。所以我们按着马太福音回顾了耶稣的家谱,也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一般,回到四千年以前,又沿着犹太人老祖宗的历史,来到了犹太人初世纪的历史处境。试想想,作为一个初世纪的犹太人,你会有什么梦想呢?其实,我觉得古时候的人应该与现今也没什么不同。梦想与现实生活总是遥远的。我想一般人平时关心的莫过于柴米油盐的事情吧。但是,总是在一些时候,人就会做梦。或许是国庆日的时候。或许是回顾历史的时候。又或许是大选的时候。我们在这些时刻就会抛开平日缠绕我们的事情,向往一些超越个人、超越自己的梦想。可能是家族的事,可能是国家的事,也可能是民族或人类存亡的事。作为一个犹太人当然也应该会有这样的时刻,特别是当你回顾了以色列家谱。早期十四代先辈们传奇的故事,中期十四代历世历代的君王,以及最后一段十四代国破家亡的凌辱。当缅怀这些往事的时候,我相信读了家谱的犹太人总会开始做梦。梦想犹太人这个民族的前景应该是如何。如果是在这样的时刻,有人传来好消息,告诉他们犹太人的新生王诞生了,你想又会有什么反应呢?犹太人的反应真是耐人寻味。 今天的经文最关键的其实就是第三节:3 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如此的好消息,为什么大家听见的反而都是“不安”呢?如果要了解犹太人当时候的思维,其实两约之间,也就是新约旧约之间的书籍都很重要。只可惜因为不属于正典,不再一般的圣经以内,我们就不常接触。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以及一段很关键性的历史,就收录在马卡比一书二书(I and II Maccabees)[1] 。请容许我用一点时间为大家娓娓道来。其实,耶稣诞生以前的三百多年,犹太地可以说是无时无刻地动乱不安。就从公元前300多年,当时亚历山大打遍天下开始,他建立了庞大的希腊帝国。可是,就在他死后,整个帝国就四分五裂了。而在这个群雄割地的时代,犹太地正好就处于以古埃及为基地的托勒密王国(Ptolemaic Kingdom)和以古巴比伦为基地的塞琉西帝国(Seleucid Empire)这两个希腊继成国(Hellenistic successor states)之间。毋庸置疑,在接下来的150年,犹太地这样一个军事要塞的地区就成了这两个希腊继成国你争我夺的战地。托勒密王国和塞琉西帝国在这个地区至少打了六次大战。[2] 甚至单单耶路撒冷城而言,在其中的20年之内,就转手了七次。[3] 这些事都是发生在耶稣诞生前300年的前面150年。 接下来的150年就更复杂了。随着希腊帝国的内乱,托勒密王国和塞琉西帝国的连年征战削弱了彼此的实力,两国也就这样随着没落。这样的局势在接下来的150年,间接产生了三个效果。第一,在东边,以古波斯为本的帕提亚帝国(Parthian Empire)叛乱兴起,夺取了塞琉西帝国大部分东边的领土。第二,在西边,则是罗马帝国的崛起。他们巩固了本身在欧洲的基地,同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称霸了地中海,跨越到北非,占领了托勒密王国西边的领土。所以,如今就演变成了四个帝国的四角战。也许就是这种纷乱,群雄争霸的时代,第三个最关键性的发展就是犹太人浑水摸鱼,本身也搞叛乱,开始了自己的哈斯莫尼王朝(Hasmonean Dynasty)。 哈斯莫尼王朝前前后后大概长达一百年。听起来是很好听。自从犹太国灭国400年以后,这次可说是再一次有犹太人作犹太人的王。不过,这个国实质上其实只是一个诸多帝国中的附庸国(Client State)。整个局势跟当年先知耶利米的时代有许多相似之处。[4] 事情的开始是一个祭司家族,马卡比(Maccabees)一家,受不了塞琉西帝国的希腊化(Hellenization)政策,而叛乱成功,解放了耶路撒冷城与洁净圣殿。不过很快的,就被希腊人镇压下来。老爸死后,老三犹大(Judas)企图利用罗马的军事力量抗战。不过,两战以后也战死了。老五约拿单(Jonathan)过后就和希腊塞琉西帝国休战。从老五约拿单到老三西门(Simon),到第三代第四代,西门的儿子和孙子,哈斯莫尼王朝(Hasmonean Dynasty)通过邦交、或朝贡、或借助宫廷斗争,成为了塞琉西帝国的附庸国。细节错综复杂,就不多说了。 过后罗马帝国越来越强盛,终于打败了塞琉西帝国,也占领犹太地。犹大国如今从塞琉西帝国的附庸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领地(Judaea became a protectorate of Rome)。此时到了第五代,有两兄弟在争夺王位。老大懦弱,老二好胜。以土买人安提巴特(Antipater the Idumean)于是就乘虚而入,辅佐老大争位。借助了罗马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的任命,安提巴特成为了犹太地的罗马行政官,而老大成为了傀儡王。但是凯撒大帝被谋杀后,老二的儿子第六代不甘示弱,借助了东边帕提亚帝国(Parthian…

Read More

顺命的儿女,亲爱的兄妹,被爱的你们

By Combined 联合

Title: 顺命的儿女,亲爱的兄妹,被爱的你们 不知不觉,我们全教会,不管是通过讲台还是小组,我们已经分享彼得书信几个月的时间。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触。我们教牧们通过区会小组收集了一些感想。有一两个很认真地整理了所有的讲道的精髓回应给我们。这带给我们莫大的激励与安慰。有的非常感激教牧们这次讲台信息与小组分享精心的搭配与安排。这样的善工我们明年当然会延续。当然也有些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或觉得无法实际应用。对于这些评语,我们也坦然接受意见。教牧们也跟我反应说我们讲道的呈现方式,不少会友只能吸收10%;如果去音响室拿免费CD或上网上重听的,就再吸收10%;若过后又反复思想的,又能留住10%;通过小组讨论的再增加10%,区牧亲自温习督导也许就真有领悟了讲道内容50%。真道的教育是教会至关紧要的事。我们教牧们会继续努力,希望会友们也能与我们同工。不管是崇拜听道还是参加小组讨论,都预备心来领受,并以决心来改变生命。 趁着今天是家庭日,我想分享我本身对于这个讲道系列的感受。我从彼得的书信深深地体会他对教会的心意和情怀。彼得说:这两封都是提醒你们,激发你们诚实的心, 2 叫你们记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传给你们的。原来牧养的工作,莫过于提醒了,再提醒。提醒了,再提醒。所以我今天就要再次分享什么是教会。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了什么而存在,我们又应当如何活。现今的社会一些人往往把宗教贬得一文不值。不错,从自古到如今,也确实有许多恶人以宗教的名义,狐假虎威地行恶。但是,对彼得而言,我们的信仰并不是以宗教来定义。我们信仰的根基在于天父乎召我们成为他的人。这不是道德哲学理念的事。这不是教条操守修行的事。这是关系情理,一起生活的事。所以彼得这么说: 1Peter2:9 唯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10 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做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 这里彼得虽然给了教会许多的定义,但我觉得最关键的形容词是“属神”。缺少了这个,我们很容易就趋向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宗教思想。但教会虽然以人为本,却不以自我为本,因为我们是属神的人。这也许跟许多人的观念是完全相反的了。可能你觉得是“我”选择这个信仰,是“我”选择这个教会,所以应该是这个神是属于“我”的。当我们以为自己的选择才是关键性的,难怪往后对于信仰,对于教会,也就挑三拣四。因为你的重点就会放在你能够得到什么。我明明选择了,怎么现在这个神、这个信仰、这个教会却货不对板?弟兄姐妹,究竟是神属于我们还是我们属于神呢?彼得说:10 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做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所以,这个关系与身份其实是神的恩典,而不是人的选择。当然,恩典是需要人的领受的。但是,领受恩典的回应,跟高估自己的选择权的回应,这两种回应姿态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认清这个关系与身份其实是恩典,原来是恩典,而不是你自以为吊起来卖的选择权,那么你的回应才是真实的感恩的生命。 感恩的生命就得从感恩的心开始。每一次的崇拜就是再次提醒我们这个起点。提醒你们这个恩典。提醒你们:1Peter1:18_19(就当)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 19 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因为这个宝贵的代价,我们才能成为属神的人。这份关系,这份情意,不是用你的选择权换来的,这是神用宝贵爱子的血赎回的。赎了又怎么了?属神又怎么了?弟兄姐妹,身份的改变,关系的建立,那整个人也就不一样了。古时候,不论是犹太人文化,或是罗马希腊社会,就用“家”来描绘这样的关系。本来我们是无家可归。但如今却是家有家规。*重复一次*。你现在已不是野孩子了。你的生命从此要流露这个家尊贵的本质,必须反映出这个家的样。 第一点:顺命的儿女 1Peter1:14 你们既做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 15 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16 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17 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 属于神的家是什么意思?从彼得书信,我们可以发掘三个家人的用语。我想从这三个用于描绘什么是神的家的定义。第一个用语就是顺命的儿女。原来一个家,就有一个家的主人翁,而这个家的家长就是天父。怎么样的家长,就设定怎么样的儿女。我们既成为了天父的儿女,那么从此因为这个身份,生命就得效仿天父,不再一样。以下的两道问题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所谓的’不一样’到底指什么?“,“我们的人生为何需要不一样?”‘不一样’其实是指如今效忠不同的对象。当你依照个人的’欲望’,你所做的决定以及接下来的行为全是由欲望所主宰。可是,那是在你尚无知,也就是你还未认识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之前发生的,因此你对上帝的理解是受到扭曲的。’无知’并非指缺乏讯息或知识,而是指无法真正领会上帝的属性和用意。但救赎和启示在耶稣基督里已经成就了。认识了又真又圣洁的上帝,你如今有自由去追求那些又真又圣洁的一切。你也可以活出在上帝里的新生命,不被你的过去所捆绑。你已成为上帝顺命的儿女。而’顺命’的解释可以是:让自己与上帝的属性校准。 圣洁就是这样的,是将自己从人群中分别出来,专为上帝所用。这里不是指个人的道德,而是对整个信仰团体的呼召。我们是一群得蒙救赎、好遵行上帝计划的子民。圣洁不能在群体以外单独生存,我们需要群体来操练信仰,应用我们对上帝的理解。我们越知道上帝为我们在耶稣里所成就的事,就越想服事在别人的身上。这就是活出圣洁的意思。 我们的救赎是从束缚中得释放进入神的父子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现在是属于父神的。经文这里强调的是属神的家庭。原意是父亲既有责任保护也有责任管教。父亲也应该给予认可,供给和关爱。这提醒我们,羔羊的牺牲使到没有什么可以拆散我们,甚至死亡也不能。但是,由于我们现在属于父神,他的意念和审判将直接影响我们。阿爸父神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甜心老爸让我们可以利用,或者是一个我们犯错后的坚强后盾。事实上,刚好相反,彼得明确的指出这个父亲是一个公正的审判官。我们应当以自由来行上帝眼中看为正的事。 这或许听起来比较可怕。当加上“敬畏”这个词,很容易误解为要活得紧张和不安,害怕上帝的惩罚。然而,“敬畏”在这里应理解为生命的基本方向如今是属神的,即是:尊崇。上帝不是要吓唬我们,祂是公义的。“敬畏”尊崇的心的回应提醒我们,谁的旨意和判决才是我们的优先考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择什么是正确的,得着丰盛的生命。 第二点:亲爱的兄妹 称神为阿爸父还意味着:我们都是祂的孩子,现在也都属于同一个家。我们以崭新的生命生活在整个大家庭里。我们彼此相互鼓励,提醒和扶持,也为主作见证。是基督的血使我们得自由,也是同样的宝血把我们合而为一。这是教会必须履行的呼召。共同来承担这项责任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也可以很轻松,因为它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所以对于天父,我们是顺命的儿女,对于彼此,我们是亲爱的弟兄姐妹。这就是彼得书信中,第二个家人的用语。弟兄姐妹的字眼,彼得书信出现了两次,不过两次的出现,都非常有意义。…

Read More

我们是神的家

By Combined 联合

Hebrews 2: 10 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 11 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 17 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  Hebrews 3: 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 2 他为那设立他的尽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 6 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 记得有一次一位执事来找我。牧师啊,最近讲台讲员时不时会说“今天,教会分配给我的经文是。。。”,有的甚至说“晓晖牧师选择的讲道经文是。。。”。他们感觉上好像是有点不甘愿,像被迫讲那段经文一样。我就说“是咯,我也只是跟着经文走,那是大家同意的嘛”。所以去年,我就拉了婉玲姐妹一起来做今年讲道经文的分配,让她也一起背这个黑锅。不过,今天我很高兴,我终于也可以讲同样的话了,因为今天的讲题是六号驿站的筹委定给我的。讲题是我必须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我们是一个家,当我们称彼此为弟兄姐妹,这什么意思呢?弟兄姐妹,亲朋戚友,这个根本的问题,你们有曾想过吗?我给今天讲道的主题定为“我们是神的家”。这句话取自刚读过的希伯来书3:6。 我发现,如果要深入回答这个问题,那我就得首先解释清楚一门大道理。那就是我们信仰在本质上的与众不同。有些信仰比较注重哲学,生命道理,从而影响生活上的道德。信不信它们就取决于你觉得它们道理好不好,对不对。有些信仰比较注重神明的庇佑,或神明的消灾解难。信不信它们就取决于你觉得它们拜拜后灵不灵,够不够能力。然而,我们的信仰虽然也有类似这样的层面,比方我们的律例典章,我们的祷告仰望,看似有些雷同。但是在本质上,我们对于神的观念是迥然不同的。因为我们信的是创造存有的神,他是“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2:10)。因为我们的神是创造主,这样的神不是人的辅助品,更不能以人为中心来看待和对待。所以在我们信仰的本质更看重的是这位神本身对于存有的旨意是什么;而我们个人的利益、好处、什么的,都在其次。我们相信有这样的一位神,认识了他要什么,然后我们才能明白我们人应该是如何。这样的次序不能颠倒。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世界生态乱了,社会群体生活乱了,个人生命乱了,其实追根究底就是我们世人的信仰的次序乱了。因为我们是先从我们的私欲做出发点,而不是从神对于存有的旨意做起点。我们乱了,也许因为我们与神原本的旨意早已脱节了。 当我们回到神的旨意的时候,我们赫然发现景况就精彩了。原来神是要与人同在,住在人当中,活在人当中。这些其实都是些象征性的说法,并不是神真的需要一个会幕、圣殿、庙、或神牌来做居所。这些其实是要表达神跟人要有亲密的关系。所以在未论到神明好不好,灵不灵以前,当谈到信仰的时候,基督徒更强调爱与宽恕,特别看重对彼此表达心意所用的话与承诺,因为这些都传达一种亲密关系的价值观。原来关系的力度在于经得起时间与信任的考验。只有通过时间一起走过的路,才能够体会什么是爱与宽恕,什么是话与承诺。而神之所以在乎如此关系,因为当神人关系密切的时候,人自然就活出神的样式来。神的公义成为这个世界的公义。神的美善成为这个世界的美善。当人按着神的旨意、神的样式这样活的时候,这就是“荣耀”,这就是“成圣”(2:11)。 为什么我们常常要阐述我们这个基本信仰道理?也许长安牧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已经重复上百次了。因为我们今天要用这样的观点来重新明白什么是神的家。因为神是用‘家’来流露他对于神人亲密关系的旨意。而神又在人类历史当中,以召唤的方式来设立他这种启示的途径。我们的神要自我启示时,他就召唤凡愿意顺服神,为神所用的,所谓的‘义人’,神就呼召他们来向世人以生命作见证。见证人在神面前应该有的生命。过程中,神就好像家人一般地参与人的生活,从而指引什么是与神同行,神又如何与人同行。神开始呼召了亚伯拉罕的家族,神就通过熬过亚伯拉罕几代人的家庭问题慢慢地表达心意。其中有经历婚姻问题、子嗣问题、遗产问题、甚至还有女佣问题。神都得像家庭辅导一样,明示暗示教导什么是顺服,什么又是任意而为。这样的关系建立过后,以后又延续到以色列国为神的子民。其中,神同样呼召了大卫王的家。一同面对他生命危险的时刻,意气风发却道德出轨的时刻,也有孩子叛逆的时刻。漫漫长路,神就像牧人带领羊群一般,一方面看守大卫一家,一方面其实是在保守以色列子民一家。我之所以追溯这些,希望你也能看出,就是要刻意地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神向人表达什么是神引导人“走义路”(诗23:3)。是一种家人一般酸甜苦辣、任劳任怨、若即若离地同行。 然而,以神为天父,真正反映出神的儿子的生命的,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是“救我们的元帅”(2:10),或说他是我们救恩的先驱,让我们清楚看到该怎么活才有救恩。[1]在论到耶稣的时候,我们要拿捏得好。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一枝独秀,但圣经却提醒了我们11 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 17 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意思就是说耶稣也是完全的人,我们都是天父的孩子,所以耶稣跟我们都是弟兄。特别是在面对苦难,面对死亡的事,更是如此。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苦难并不是他做人的瑕疵,反倒表达了他是完全的人,他作为神的儿子也同样面对苦难,并必须克服苦难,甚至为了我们胜过苦难。也许你们在思索,宇宙万物的神为什么要沦落到以这么惨痛的经历来表达自己。我的理解是,有些东西是惟有通过身临其境才能够得到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德记包。The first Teck Kee pau street stall was born in 1948, in Koek Road. The senior Mr Whey Tuck…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