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n’t know if you have noticed, but latel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news reports of new grassroots leaders working the ground. It seems like it’s about time…
Reach Us
+65 6223 5203
I don’t know if you have noticed, but latel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news reports of new grassroots leaders working the ground. It seems like it’s about time…
We’ve spent 5 months running through the gospel of John. We couldn’t cover everything, but one topic we’ve continually examined is the identity of Jesus. Jesus is Light. Jesus is…
约翰在写福音书的时候有一个目的:(约翰福音20:31)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由此可见,‘相信’是一个很关键的观念。在这福音书里,‘相信’作为一个动词总共出现了98次之多。可是,详细察看的时候,98次之中各个对于‘相信’的定义或程度,又有略微的不同。今天的经文就有其中一种:8 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9 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什么叫‘看见就信’,可是又‘还不明白’呢?今天,我要替大家归纳一下这些‘相信’的差别,希望从中可以理出一个所以然。 当耶稣来,他首先以话自我启示基督的身份。所以有些就单单因为耶稣的话就相信,像最初的安德烈与腓力。你可能以为是耶稣很有说服力。不过,有些迹象提醒我们不是依靠耶稣的口才那么简单。安德烈是跟着施洗约翰的门徒。45 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很明显,腓力对于‘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是熟悉的,而这跟耶稣的话是有共鸣的。 可是,口说无凭,所以耶稣偶尔也得露一两手,以记号来表明身份。拿但业就属于比较谨慎的那一种,是以记号来相信。约翰福音1:50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果然,耶稣在迦拿的婚宴行了神迹。约翰福音2:11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你也许会奇怪。门徒们不是已经相信了吗?怎么这里又说‘他的门徒就信他了’,好像之前是不相信一样。其实,这里就让我们看到,门徒是相信了再相信。之前的相信是相信耶稣表明的身份,如今的相信是更相信,因为耶稣的神迹证实了他的身份。相信了再相信其实是很自然的生命过程。我们所相信的信念,总需要过后不断的印证来肯定之前的相信。 [1] 你可能觉得,耶稣行神迹就让人信不是更直接,更方便吗?为什么不多多益善?的确,当耶稣行的神迹多起来的时候,就开始有人因为神迹而信。约翰福音2:23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约翰福音7:31但众人中间有好些信他的,说:“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约翰福音11:45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可是,因为神迹而信,和神迹让你信了再信,是有区别的。信了再信的人本来就信,神迹只是证实。神迹而信的人则不同,没了神迹,信心也随着没有了。所以,约翰福音4:48耶稣(指桑骂槐)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不过,因为神迹而信的人还好过就连神迹也不信的人。这些特别是指犹太的宗教领袖。约翰福音9:18犹太人不信他从前是瞎眼、后来能看见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来。约翰福音12:37他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他。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因为耶稣所要证实的身份是基督的身份,是神的儿子的身份。而这些宗教领袖已经对基督,神的儿子,有设定的框架,再多的神迹也没用。其实,不但是宗教领袖有这些框框,一般人也有。如果只是为了神迹而相信,当耶稣的情况脱离了他们对耶稣的期望或投射,许多也因而离开耶稣。他们无法接受受苦的基督,他们也不要受死的救主。甚至门徒也有这样的问题。约翰福音16:29 门徒说:“30 现在我们晓得你凡事都知道,也不用人问你,因此我们信你是从神出来的。” 31 耶稣说:“现在你们信吗? 32 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 既然在讲相信的课题,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最近学到一个数学的戏法(mathematical trick) [2]。看多少人能看出任何破绽。 你们相信0.999999(recurring decimal循环小数) = 1 吗?举手表明。 我现在证明给你们看。 X = 0.999… 10X =…
Our sermon series on John often felt like the exploration of a labyrinth. We were on an investigative journey to know Jesus. As seasoned expedition members would say, the preparation…
Today’s passage is bracketed by the character of Lazarus. That is the context. At the start, Lazarus’ family was named as the host of the party. At the end, we…
十九世纪的时候,研究新约的学者兴起了一个风潮,那就是撰写耶稣的生平。就这样,几百个不同版本的‘耶稣传’在那一百年内面世了。有的畅销到甚至三个月内就翻版了八次。学术界把这个运动称为“第一次探索历史中的耶稣”(The 1st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1])。顾名思义,这样的运动就是企图把历史当中的耶稣和教会神学观念中的耶稣分别出来。耶稣是一个历史人物。而这几百个不同版本的耶稣传都尝试描绘耶稣在历史当中的真实情况。其实,这些所谓的耶稣传流行的原因并非有什么新鲜的资料,而是由于它们以新奇独特的观点来诠释福音书的内容。有的耶稣像一位温柔的先知,有的耶稣像一个失败的政治改革家。最后,Albert Schweitzer在二十世纪初,1906年分析了这些耶稣传,结论就是:以偏概全,避重就轻,没有一个接近真正的耶稣。原来,当这些作者把耶稣设定在某某框架之中的时候,往往就加添自己的内容来补足其中的漏洞,又会忽略其他冲突性的经文与资料,特别是忽略了耶稣本身的信念。最后,这里补一补,那里删一删的耶稣,结果的耶稣只是自己原来想看到的样子。在Schweitzer尖锐的批判之下,整个运动就随着不告而终了。就这样,历史中的耶稣的探索工作停顿了五十年。在期间,许多学者都认为只能认识神学中的耶稣,而放弃了寻找历史中的耶稣。不过,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德国的学者们开始了第二次的探索。虽然对于耶稣的结论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但却设立了一些辨别历史真相的准则。到了八十年代,各国的新约学者们就以这些准则重新投入历史中的耶稣的研究一直到今天,将近三十年了。这次,包含了考古的资料,各个其他领域象语言学、社会学等的心得,算是第三次的探索了。如今,你如果到各大书局一定能看到许多这些新版的耶稣传。各式各样的耶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那怎么办?也许你的非信徒的朋友会问你,耶稣的版本这么多,我们应当相信哪个才是真正的耶稣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没有。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耶稣。 为什么我胆敢这么说呢?当今历史中的耶稣的学者中的佼佼者John P. Meier这么说:”The historical Jesus is not the real Jesus, and the real Jesus is not the historical Jesus.(历史中的耶稣不是真正的耶稣,而真正的耶稣不是历史在中的耶稣)”[2] 为什么他也这么说呢?这里必须澄清。耶稣当然是历史人物,那也真的是耶稣本人。但是,因为历史研究有历史这个学科的规范,所以你最多也只能找到一个历史所容许你能描述的耶稣。好的学者虽然能够反映出许多对于耶稣历史层面的认知,但是那仍旧只是历史人物耶稣,而还不是真正的耶稣。这些学者的辛劳确实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研究是必要的。但真正严谨的历史研究的高手就会提醒你,不要以这样片面的耶稣就误以为就是完全真正的耶稣。许多时候,对人的误解误会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我们以部分的资料以为就是事情的全部,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特别是针对耶稣,这么多层面的人物,更是如此。 我们今年通过约翰福音,以各样的辩证方式,各样的观点来认识耶稣,这是难能可贵的。约翰福音就有这样的特性,明示暗示地不断提醒我们要小心判断耶稣。显然耶稣的身份是多层面的,而不管是耶稣的时代,还是五六十年后约翰福音的时代,对于耶稣的误解还是难以根治。到了几乎两千年后的今天,还不是如此?上星期,长安牧师提醒我们,“24…
弟兄姐妹,新年快乐。每逢新年,总是忙着各样新年的活动。大扫除、团圆饭、拜年、庆团圆。有时候感觉新年也就这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避年族越来越多人。避年族是指为了躲避春节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一个族群。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不过旅游避年以年轻人居多,可能是跟过新年时的庆团圆有关系。每逢团圆的时候,亲朋戚友好久不见,有时就像健康检查一样,难免一问长短。学生问学业,毕业问事业,单身问婚嫁,婚后问子女。(你要结婚了吗?)这个时候如果你偏离了一般的生命进程表,那这个检查过程就会比较辛苦一点。有时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应酬应酬地回应,心里在想他们一定很希望能够避避年。 讲到团圆,我们华人有一个词叫“衣锦还乡”,形容一个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古时候,多指官员回到出生地或少时生活的地方探亲访友。一个人成功了,回到老家多少会比较风光,毕竟是光宗耀祖的事。历史上,坊间民众一般会对衣锦还乡之人投以羡慕的目光,而宗族内部则会举家庆贺,以彰显其家族的荣耀。衣锦还乡是荣耀的事。不过,我总是好奇,当一个衣锦还乡的人被这些故人拥戴的时候,究竟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境。如果一个人求的是面子,是众人的喝彩,那当然是心想事成的心境。但如果不是呢?人有时求的是知己。常言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偏偏千金就是寻求知己的绊脚石。我们表面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但那个人的成功不等于成功的那个人。 什么意思呢?Winston Churchill说“Success consists of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s of enthusiasm.” Michael Jordan说“I’ve faile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my life and that is…
One of the things on my mind lately is the subject of spiritual revival. I believe this is something all of us desire, and I have no doubt that we…
These days, occasionally, I have to write references for people. I discovered that it is a process that I do not enjoy. I’m incapable of saying negative things about a…
To be honest, I can understand the leadership decision back then. As the worship ministry chairperson, I often act as a gatekeeper for what gets to go on stage. What…
说实话,我能体会当时领袖的决定。作为敬拜事工主席,我必须把关什么才能上台。什么歌可以唱?什么人可以发言?什么服饰才适合?如今我虽然下放了许多责任,比如崇拜流程由主席来掌控,敬拜团队来处理纪律问题,不过还是责无旁贷。这是沉重的负担。一方面,要开放面对种种音乐,服装,讲道风格的偏好。另一方面,我们群体当中,从教牧团到平信徒,对于个人品味却又非常绝对。所以我同情必须作裁决的人。我曾经因为似是而非的神学拒绝很受欢迎的诗歌。我曾经恼怒了所有的女乐手,因为台上暴露脚指头,有些人觉得太随便。棘手的裁决是难免的。带领就是要做出决定,并承受后果。 今天,我们要谈到成员资格的界限。我以服侍同工的成员资格来做引言,不过成员资格包括作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和领袖团的成员。先是群体的成员,然后才是服侍的成员,最后领导的成员。每当成为成员的一分子,就表示你跨越了一个需要裁决的界限。我们怎么决定谁合格,谁不合格呢?国家政策层面,这类问题就影响移民法和选举法令。谁是公民,谁又合格投选或参选?教会层面,我们就关心谁可以洗礼。谁适合参与什么服侍?谁又配得以长执身份带领教会?我们今天,继续以申命记的律法来讨论课题。作为一个神的子民的群体,他们如何决定成员资格的界限?过去,我总是看完所有案例才下定论。这次,我想深入分析就一个案例,然后才以定论来思索其他案例。这是一个关于太监的案例。 申命记 23:1 “凡外肾受伤的,或被阉割的,不可入耶和华的会。 律法本身很直接。太监不能成为以色列群体的一分子,更不用说敬拜。麻烦的是为什么。有两个理由。一,这是宗教不同的分离。要区别被阉割的人可能是这样的举动跟一些民族的宗教习俗挂钩。 [1]二,可能是神学理念的分离。性功能,生养众多的能力,是蒙福的记号。这样的区别就表达了与创造赐生命的神的分离。 这是一个如何裁决神的子民的界限的案例。太监,不论是服侍以色列王,还有从别国到访的,都不能成为神的子民。不是群体的成员,当然也就不能进入圣殿敬拜。我们当中若有太监,很抱歉,你不合格。如果这就是故事的结局,那成员资格的裁决看来就很直接了当。只要给我条件清单,我们就以设定的规则审核每个人。可是,故事不是到此为止。 以赛亚 56: 3 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不要说:“耶和华必定将我从他民中分别出来。”太监也不要说:“我是枯树。” 4 因为耶和华如此说:“那些谨守我的安息日,拣选我所喜悦的事,持守我约的太监, 5 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纪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 “借着以赛亚先知,神对持守约的太监说话。他们不能被剪除。太监也不要因为被阉割而说:“我是枯树。 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虽然太监是非犹太人,神却对他们施恩典。 尽管太监是以色列人排撤的人,他们却列入神拯救世界的救恩中。[2]他们不单是神的子民的成员。神还在圣殿中给他们立名。他们跨入群体,他们甚至跨入圣殿。 以赛亚的异象,神的言语是否应验?应验了! 使徒行传 8: 26 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加沙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27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塞俄比亚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塞俄比亚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 28 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29 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
Coming from a business background, I can see the rationale in both arguments. In business, it’s always about weighing your priorities, and having a clear focus of your top priorities…
你可能听过这句话,“生意就是生意”(business is business)说这样的话是要表达,做生意的用意就是要赚钱,而不论是私人感情或感受都不可以阻止这点。你同意吗?我想,你如果街上随便问一个人,各个都会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会说,赚钱不是全部。做生意,对社会,对员工,对环境,都是有责任的。当然,赚钱是重要的,但决不是不择手段。有的可能会觉得关心这些太理想化了。你不懂在外是个狗咬狗的世界吗?也许这就是家族生意“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当你感情用事,就失去做生意的焦点。而做生意终究是为了赚钱。 我是读工商管理的,所以也能体会两方面的理念。做生意总要衡量总总考量,而清楚认知你的优先考量是必要的。当然,每个人的优先考量可能会有偏差。这道不是我最担心的。我比较担心的,是一种生意是生意,生活是私人生活的观点。我害怕的,是以为你在职场上可以是心狠手辣的角色,而工作以外又可以是不同角色的想法。这是我真正不能接受的。生意固然是生意。但生命中许多部分也可以就像生意一样。比如你如何处理你与其他人的往来与交易?你怎么处理竞争与纷争?你怎么处理你资源的需求与供应?特别是你的时间?而我想主张的是经营你的生命其实才是你最主要的生意。所以,你决不可能有一套做生意的哲学,而不料到这样的哲学会影响你的生命。那才是天真。所以,今天的信息就以这为起点。我们要谈生意,我们要谈人生。我们要怎么经营我们的生命?我们主要的考量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来看生命中的好几个情景。然后,我才分享我的个人反思。 让我们来看第一个情景。23:19 “你借给你弟兄的,或是钱财或是粮食,无论什么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 20 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这样,耶和华你神必在你所去得为业的地上和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于你。 第一个情景可能有点陌生,毕竟贷款与利息已经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有从银行存款收利息,而为房屋贷款,汽车贷款还利息。不过,这样的商业交易在古时候以色列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寻常的,除非你是与外帮人有交易的商人。所以,这里是指借钱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里的禁忌主要是针对高利贷。收利息就是在别人不幸时乘火打劫。用来形容收利息的字眼,字面的意思就是咬一口的意思,像蛇咬伤人一口一样。神祝福那些雪中送炭的人,而决不是那些乘人之危,反咬人一口的人。 第二情景是关乎向神许愿的交易。 21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必定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 22 你若不许愿,倒无罪。 23 你嘴里所出的,就是你口中应许甘心所献的,要照你向耶和华你神所许的愿谨守遵行。 许愿跟发誓不同,发誓是关乎见证的诚信。许愿可能是祈求神的祝福,或属灵帮助。而还愿的方式可能是圣殿的献祭或服侍。经文清楚表明没有许愿的必要。但如果是许愿了,那就有还愿的必要。重点不在于还愿的价值,而是在于诚信的价值。既然说得出,就要做得到。 第三情景形容穿过其他人的田园的路人。步行的长途旅途在古时候是很普遍的。所以,当时候的风俗是容许路人穿过田园以缩短旅程。 24 “你进了邻舍的葡萄园,可以随意吃饱了葡萄,只是不可装在器皿中。 25 你进了邻舍站着的禾稼,可以用手摘穗子,只是不可用镰刀割取禾稼。 旅途中,如果你饿了,你可以摘果子来充饥。但你却不可以收割食物,因为收成是属于农夫的。这个简单的条例即帮助有需要的人,也保护地主的产业权利。 下一个情景比较复杂。 24:1 “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 2 妇人离开夫家以后,可以去嫁别人。 3 后夫若恨恶她,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或是娶她为妻的后夫死了,…
One morning, I was having breakfast at a coffeeshop in Tiong Bahru. It is quite a common occurrence there to have old people carrying a big bag of tissue paper…
Growing up in the Sunday School at Jubilee, I learned and memorized the Ten Commandments at a very young age. I still remember my reactions to four of the most…
有谁认得照片里的人物?请举手。是的,他是包青天。这个造型来自台湾连续剧的包青天。在一个访谈节目,一个演员分享了这个故事:有一个电台想要上映一部连续剧,不过拍戏有些延误。他们需要一点缓冲的时间。而这部包青天连续剧就是那部用来填补缓冲时间的节目。原本计划是这部连续剧可以提供几个星期的拍戏时间,让原本的那部连续剧可以上映。那里知道,几个星期的缓冲时间成了一年的时间。原来的计划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一旦包青天一上映,就非常受欢迎。电台看到了收视率,当然就延长了剧集。[1] 延长了又延长,最后进化成一个236集的连续剧,播放长达一年。如果你连往后的续集加起来总共超过700多集。那原本要上映的连续剧最终沦落到其他的时段。 包青天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有人会归功于扣人心悬的剧情,其他人会说是精湛的演技。不过,我相信一个主要的原因来自我们对于包青天这个人物的共鸣。包青天没有最强的武力。那是展招。包青天没有最敏锐的智力。那是公孙策。他们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包青天最大的特点是他永不退缩,不畏强权的心。在一个划分为士农工商的阶层社会,包青天不怕审判任何人,不论是皇亲贵气,还是富豪员外。包青天称为了正义的象征,因为他愿意公平的审讯,不论贵贱,不论背景。也许唯一的偏心是判死刑的时候,平民是狗头斩,官员是虎头斩,而皇族是龙头斩。所以剧集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我们都向往在这不完美的世界,能够看到如此理想的公义。如今官府贪污的程度取决于你在什么国家。不过,就算是最清廉的国家,有谁能够有绝对的把握,不论你是何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审讯呢?有人也许会觉得谁能付得起更好的律师,或有更好的政治关系,就会有审讯的优势。包青天的魅力在于他反映了我们对于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期盼。 今天的经文,我们从申命记16章读到,18你要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各城里,按着各支派设立审判官和官长。他们必按公义的审判判断百姓。19不可屈枉正直;不可看人的外貌。也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智慧人的眼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20你要追求至公至义,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 今天的主题是司法制度。过去两个月,我们研读申命记的律法着重于十戒的前面四戒,就是我们与神的关系。我们谈到我们的敬拜,谈到其他偶像。我们谈到什么是圣洁,什么是圣日。如今我们进入谈谈我们彼此的关系。这个环节以司法制度为起点,是因为它其实是在阐述关于孝敬父母的诫命。而孝敬父母就是对于社会次序最基本的认可。[2] 父母,作为承担家庭责任的模式,树立了社会中的领导层的根基。也许这是为什么华人称政府官员为父母官。我们承认社会次序的必要,正如在家里一样。而在申命记,论到我们的彼此关系,也以司法制度为先。 这些官员必须干练是不用多说的。他们必须睿智,勤奋,善于聆听,了解,等等。读过法律文件的人必然发现,能够看过种种法律术语而不睡着,本身就是一门本领。但申命记提及设立判官只提出一个要求。审判官必须要公正。一个方法就是不收贿赂。这些经文虽然明确。判官当然要公平公正。但是我们还要追根究底。为什么只单提公正一个条件?西方对于正义也是一样的理想。正义女神的塑像是一个蒙眼的女人,手里拿着天平和利剑。包青天的特征也是他对人的公正。为什么申命记特别提到公正,而东西方都以公正为理想?我把它称为公正的挑战。 公正是一个挑战因为处理案件不象是在解决一个数学难题,而总会涉及两方人。这就是其中的挑战。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总有微妙的联系。当你走进一个聚会,就算你是陌生人,其中总有你觉得比较想亲近的人。所以,除非你象正义女神一样蒙了眼睛,两方的人对你会起一定的锚固作用。锚固作用是一个思虑上的偏差,形容人做决定时,常见的倾向,就是过于依赖作用象锚一样的首先讯息。[3] 当这锚已经定下来,过后的判断就以锚为出发点而调整,其他资讯也以起初的锚来诠释。这锚固作用的威力展示出来是会让人不安的。 这个研究找来的德国法官都有超过15年的经验。他们先读一个偷窃的案情。然后抛一对骰子。这对骰子因为秘密动过手脚,所以只会出现3或9。当骰子停止转动,法官就必须决定判决的刑期是比骰子的数目多或少。最后他们才说明判决的刑期的数目。平均来说,那些骰子抛出9的,判决刑期是8个月。[4] 那些骰子抛出3的,判决刑期是5个月;这个研究测量出的锚固作用是50%。 这就是公正的挑战。我们人面对另一个人总有一个亲和性的指数。也许是某人笑脸迎人,或某人有可敬的背景,或某人的遭遇是你很有意见的事。而对于案件双方的人的印象,就是判官在处理案件的首先资讯。这绝对有着锚固作用。倘若一对骰子都能对我们的判决引起锚固作用,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引起的锚固作用岂不是更大吗?因此,不收贿赂只是寻求公正最基本的底线。跨越底线,也许我们的明智会让我们避免袒护朋友,或攀权附贵。但最大的危机是当我们对于自己的公正以为理所当然。[5] 我们忽略觉察其实每个人对于我们都有潜意识的锚固作用。这就是公正的挑战。 我很喜欢20节的一句话“你们要追求至公至义”。这个动词TIR-DOF可以翻译成跟随或追求。 20 You shall follow what is altogether just(NKJV) 20 Justice, and only justice, you shall pursue…
Let’s have a show of hands: who recognizes the character in the picture? *show picture on Powerpoint* Yes, it is the famous Justice Bao (包青天). This picture comes from the…
Title: Peeking at other gods (Deuteronomy 12:29-13:18) Recently, I was watching a Taiwanese variety talk show. They invited a bunch of male celebrities as guests and the topic was “Who…
From this week onwards, we shall embark on a new sermon series on the laws of Deuteronomy. In the past, we often speak about how good and precious the l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