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不再

By Mandarin 中文

(感谢李文龙弟兄的翻译) 今天的讲道,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曾经对自己作过任何承诺吗?到目前为止,我一生对自己作了几个承诺。过后,我发现,这些自我承诺,不管是好是坏,都成为了我生命中的决定性的时刻。在这些时刻,我会对一些问题做出决断,而这些决断以后在每一个类似的困境中,都会成为我的最终指南,形成一种个人信念。不但如此,我还领会到这些个人信念,也对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下了定义。定义我们的,不是我们的能力,也不是我们的背景,甚至也不是我们的成就。守丧的时候,我听过了很多家人的颂词,多少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信念,对我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下了定义。 回想过去,有一段时候,我曾经在三一神学院经历到一些挫折。从我这方面,我当时实在不知道我自己在做些什么。我一生的教育主要是在理科和商科,而偏向文科的神学完全不适合我。同时,我也听到了一些关于教会令人相当沮丧的消息。我是应该放弃吗?这想法就不断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疑惑对一个人,在一场艰难的旅程中,是最大威胁。雅各在第一章第六节说: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耶稣在路加第九章第六二节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我有一段时间感到了幻灭。但后来有一早晨,我得到了顿悟。我对禧年堂做了一个个人承诺。这承诺帮我渡过我在三一神学院,和这十多年在教会的日子。在事工上不是一凡风顺的。我的脾气有所改变,想法有所改变,很明显的,我的身材也有改变。但是我的信念却保持不变。我这样说不是因为这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你们当中有些人,尤其是我的同事们,比我在禧年堂的时间更长。但我希望在我死的那天,他们会说,这人是禧年堂的人。至少是我的信念,对我下了定义。 今天的经文来自大家非常熟悉,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洪水消退过后,上帝对自己作出了承诺。我觉得这个承诺是对我们上帝来说,一个很决定性的时刻。在第八章第二十一节 ,神在他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听起来这像是一个很简单的承诺。我永远不会再这样做了,我永远不再作这件事情了。我们都曾经作出了类似的承诺。对一些小事情,你可能会说,“我永远不会在这家店吃东西了”,或者“我永远不会再穿这件衣服了。”对一些比较严重有的事情,你可能会说:“我永远也不再抽烟了”,或“我永远再也不会酒后驾车了。” 但是,兄弟姐妹们,这种信念听起来可能很简单,可是,对神而言,却来得不容易。我甚至说,上帝是永远要承受这痛苦的决定。我怎么知道神的这个自我承诺,这个将来的个人信念得来不容易呢?这就要分析之前的一段经文。 在创世记第六章第五节:5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6 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7 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 比较了两段经文,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上帝在洪水后跟洪水前作出的是同样的裁决:在洪水前第六章第五节,这裁决是:人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在洪水后的裁决第八章第二十一节: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这两个裁决都是相同的。这裁决不是说,世界没有好人或好心的人。我敢肯定说好人有很多。在漫长的历史里也有很多善良的和高尚的非基督徒。问题是,人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能”超越计算自身的利益而避免走向死亡吗?”[1] 回想几千年的文明直到近代历史,我赞成上帝的裁决。人本身就是会倾向于自我毁灭。 然而,虽然在洪水前和洪水后都是同样的裁决,洪水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判决。在洪水前,神的判决在第六章第七节是:我要将所造的人都从地上除灭。然而,洪水过后,神的判决在第八章第二十二节却是: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这两个判决的差别是很大和明显的,从发出洪水,到从此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差别是一个天,一个地,天壤之别。但是,因为我们晓得这两的裁决是一样的,我们也晓得,上帝过后的自我承诺得来不容易实,因为那裁决的效果仍然是相同的。在第六章第六节,神的裁决后的效果就是: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洪水后,人还是有罪的吗?有的。所以,神的心是不是仍旧充满痛苦(NIV 1984)呢?是的。他的心是不是很难过吗(NLT)?是的。有没有悲伤呢(新译本圣经)?有的。既然这样,审判和惩罚是公平合理的吗?当然。然而,尽管是这样,上帝却是不一样的判决:永不再发生了。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因为尽管创造的背叛是很遗憾的,但仅仅处罚的无效也同样的令人遗憾。神可以反复的惩罚,惩罚了再惩罚,但最终的裁决不会因为惩罚本身而改变,在每一个新的开始后,人的腐败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在洪水中,”上帝除了剩下彻底的毁灭,所有惩罚已经试过了,但上帝知道,虽然惩罚是有杀一儆百的功效,但是不能逹到什么长久成果的。人的腐败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时候得裁决后会使一样的。于是上帝决定接受这个的世界,因为他也只能接受这样的人性。这并不意味着上帝是对这世界和人类觉得满意,而是接受了人的本性。唯有接受实在的情况,你才能开始解决所面对的根本问题。”[2] 让我说明这一点,接受不等是无奈承受。事实上,又有什么能阻止上帝摧毁他的创造,反复的产生一个新的开始呢?”上帝可以决定创造本身是就一个坏主意”[3],就干脆把世界结束算了,斬草除根。因此,当上帝对自己作出承诺,以后绝不用这种方式来再次惩罚时,这种信念是一个积极的选择,不是被动的,是他刻意的来行使他的主权。这样做的时候,你我都知道,他的选择是一个需要不断忍受人反叛他的悲痛的选择。 “上帝决断,他将留下,忍受,和支撑他的世界,尽管人有很多的瑕疵..。洪水没有改变人性。但它却改变了上帝的信念,让他以无限的耐心来对待他的创造…,当然,神从一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他的创造…但现在,这承诺是更加坚定了,因为它标志着忧愁与悲伤…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这承诺对神来说是很昂贵的代价。”[4]在上帝的永不再发生的承诺里,它并非仅仅是容忍着邪恶。神已作出决定,要与世界同行,坚持到底,要转化任何人类的邪恶的办法,惟有神自己煞费苦心,但他将永远不会放弃。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在此,我看到了一个卧薪尝胆的神。我们可能以为面对罪与恶很容易。不是灭绝,杀光光就可以了吗?何必如此劳师动众,又派摩西,又派以利亚,又派耶稣。今天,我们学习到,真正的解决罪与恶的问题,惟有励精图治,忍受一切伤痛,才能成就大事。 在创世记第八章的结束,神作出了决定。在创世记第九章,是他对人类表达,神自己所作出的这个个人信念。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生命,包括动物和人类,将会生养众多。这其中重复了创世记的第一章神对人的使命,但仔细比较,你也许能感觉到其中不同的地方。这次,神希望新的人会认真尊重各种生命。这包含每个人都有个人的责任。当我们吃肉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吃还活着,留着血的动物。按照神形象造的人的生命就更可贵了。杀一个人是等于直接攻击神本身。我们可以像以前一样继续生养众多,但同时需要对所有生命有更深的尊重。 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立约。神要揭示给我们知道他对自己所作出的承诺,他的个人信念是永远不会再毁灭他的创造。一方面来看,立约是美好的,所立的约使我们对神的话,他的承诺觉得稳当。”约的可靠性取决于立约的神。神的约是建立在神的善和爱,坚定在永恒的信实里。它永远不需要更新,它是永恒的,不受人的影响。”[5]另一方面,立约是可悲的,显然,”洪水已经威胁了双方的关系。神不能相信人,人也不能相信神。所以现在上帝就必须对人做出一个正式和庄重的承诺。”[6] 这约的标志是彩虹。这并不意味着彩虹是为这约而被创造的,而是上帝在利用这一个自然的现象来成为他约的标志。不过,虽然这标志会提醒人类神对我们的应许,但它的功能却在是以上帝为中心。当神看见彩虹,他就会记起他的约,他对自己所作出的承诺。在英文,彩虹Rain-bow就是“雨后的弓”。虽然这张“雨后的弓”是美丽的,但我看到了一张少了箭的弓难免觉得有些惆怅。毕竟这张无箭的弓已经没有了动武的功能,只能做成一个装饰品。可以说,中看不中用。我只能想象上帝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来作出这样的一个承诺。他是故意地限制了自己,等于是废了他那拥有大能力的手臂。这张弓永远再也不能放箭,这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上帝对我们做出的牺牲,但也同一时间提醒着我们,他相应性的无能。 但我相信,这毁灭能力的减弱,是会倍增于他忍耐的力度。彩虹这一张弓,原本象征武器,反映了神与人之间那动荡不安的关系,这复合的工作就必须继续不断地进行。彩虹的出现,叫我们不能忽略,也不能忽视。同样的,神每逢下雨后看到它,会让他记起他与人同在的决心。上帝就像是一个浪子的父亲。彩虹提醒着他,他不能毁灭,不能重新再来。就算孩子是浪子,他也永远不会再选择另一个孩子,这就是他唯一永远爱的孩子。然而,这个带着自己的形象的孩子,却又是如此叛逆他的孩子。因此,他等待,他忍受,他感到悲伤,但他的爱是永恒的。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一张弓。我们没有像上帝一样作出这样的承诺,所以我们的弓仍然可以动武。我们总是可以选择就此结束,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计划或是我们任何的创造。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当我们感到困扰或生气时,我们可以拉弓发箭把它消灭掉,选择离开,永不回头。也许我们是有这样做的权利。我们认为,如果是别人先犯错误,我们就有理由毁灭。我们只不过是在行使我们审判的权力。但是,我今天要问,“是什么让我们能够不再放弃呢?”使用暴力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要破坏也很容易。我们甚至不需要神的评论标准来批判事物。我们所有人找别人短处的能力绰绰有余。但是,从神那里,我学到了一个功课。破坏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离开,永不回头也不能。真正的转变只能来自于忍受痛苦和苦难。不能什么都一凡风顺,跌倒也是必然的。然而,在抛开这“放弃”的能力,我们会得到永不放弃的信念。 过去,我常常想到上帝的一贯作风。选择一个老家伙叫亚伯兰,慢慢等待他成家立业,从埃及救了他的子孙,还得经过旷野,建设了国家但第一个王就失败了,最终国家分裂,各自灭亡,神唯有牺牲他唯一的儿子来复兴它。这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是什么让神不再放弃?而所有这一切,从一开始而一直持续的,难道只是来自于对自己曾经作出的承诺?不过,真是如此。是我们的信念对我们下定义。所以我们上帝不只是一位审判的神,但也是一位有慈爱的神,正是因为他信念里的恩典。他以行动表明,要处理人的罪,就只能通过他所選择的悲伤和痛苦,最终更需要其中的恩典。 今天,我想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我们的事工给一些鼓励。这可以是关于你和您家人的关系。它也可以涉及你在带领的小组。有时我们似乎是父母在面对一个浪子一样。也许你有一个一直不听话的孩子。也许是你的小组从来就不委身,或组员对闲聊还比圣经更感兴趣。无论是在任何情况下,也许你很想放弃或离开。正需要作出一个决定。在那时刻,请记住彩虹象征的意义。那雨后出现的弓,很漂亮而没有箭头。上帝知道他必然会一次又一次的感到悲痛和伤心。但他却作出了对自己的承诺。不要再破坏。不要再摧毁。不管是什么,不管有多少的牺牲,他都会留下来,直到工作完成。你自己的信念又是什么呢?你将如何被定义呢?你会对自己作出什么样的承诺?让我们来一起同心祈祷。 Footnotes:

Read More

有所期待的有福人

By Bilingual 双语

我的儿子在星州幼稚园上学,其中一课是用成语故事教成语。所以,我儿子就学会了“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我为了让我儿子多了解,多学习一些成语,我自己就教导一些相反的成语。比方说他学了“乱七八糟”,我就教他“井井有条”。他学了“齐心合力”,我就教他“各自为政”。因此,难题就来了。你们认为跟“守株待兔”相反的成语是什么?是不是好像没有很直接的成语。所以,我就在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故事是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自己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所以,一般人就用这个成语来表达不知变通,死脑筋,墨守成规的意思。如果照这个意思,相反的成语就有如“随机应变”或“标新立异”。不过,既然是成语故事,我比较看重这个故事的情节。我想,这个农民在树根旁边等待兔子,再次自己撞死在树根上,这是什么样的心态?这是一种贪图不经过努力,而想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所以,我要趁机教导我儿子不要成为这种痴心妄想,空等待的人。然而,“等待”本身是没有什么不对。忍耐也是一种美德。我也要教导我儿子学习忍耐,等待,而不是像一些爱哭闹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如何教导我的儿子学习忍耐,而又不是“守株待兔”的等待? 所以,我就说“守株待兔”的相反成语是“蓄势待发”。你们肯定会想到比我更好的相反成语。不过,我蛮喜欢我自己的诠释。“守株待兔”和“蓄势待发”,这两个成语都有等待的含义。可是,在心态上,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等待。守株是被动的,蓄势却是主动的。在蓄势的时候,你必须养精蓄锐。你必须有所准备。你所期待的后果,跟你的安排与行动必须是吻合的。待兔是被动的。待发却是主动的。在待发的时候,你不是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那是没有头绪的等待,那是侥幸的等待。在待发的时候,你是等待时机成熟。你知道有该做和不该做的时候。你在掌控局面。你看起来是等待,不过你真正的目的是行动。当我想到这两个成语的时候,我意识到,其实等待也是一门学问。今天,经文的主题是忍耐。你们认为经文里的忍耐,是“守株待兔”的等待,还是“蓄势待发”的等待? 老实说,现今社会最缺乏的就是忍耐等候。我们什么都要即时的。生活中,我们吃饭用快餐。买东西送东西用快递。我们的娱乐,要即时的快感。我们的学习,要即时的帮助。这样的习惯也延伸到工作。我们要即时的果效。我们要即时的改变。我们要即时的服务。我们要即时的回应。从生活到工作,甚至教会也是如此。敬拜要即时的感受,团契要即时的感情,困难要即时的解答,事工要即时的发展。但教会需要的不是即刻的‘即时’,而是及时雨的‘及时’。‘即时’与‘及时’有着微妙的不同。“及时”与“即时”两词有同义的部分,也有不同义的部分。“及时”与“即时”都有“马上、立刻”其中一个含义,但“及时”还有抓住时机、适时的意思。不是每样事情都是‘快’就是‘好’。特别是在言语方面,在对的时候说该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比方说讲笑话。有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问一位谐星,你这次跟这位搞笑天王合作,你最大的收益是什么?他说,我这次很荣幸能够与搞笑天王合作。我从天王那里学到,最大的功课,最难以忘怀,最刻骨铭心,就是,(假装忘了),啊是的,我常记在心,永远难忘的功课,就是喜剧时间点(comedic timing)。由此可见,特别在言语的事情上,及时雨的‘及时’胜于即刻的‘即时’。 在雅各书,就像旧约的智慧文学箴言一样,非常强调言语的纪律。第一章,第三章雅各都提醒教会信徒要懂得勒住舌头。其实,在忍耐等候的课题上也是一样。当我们不愿意忍耐,总要即时的改变,即时的表态,勒不住舌头,就难免发生言语的过犯。经文提到了两种言语的罪。第一个在第九节:“9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埋怨让我们联想到以色列人是如何在旷野埋怨摩西,埋怨亚伦,埋怨上帝。但是,这里的埋怨不是那种埋怨,而是被苦待的哀声。这种埋怨是用于以色列子民在埃及为奴的叹息哀求。 出埃及记2:23 过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叹息哀求,他们的哀声达于神。 24 神听见他们的哀声,就记念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 出埃及记6:5 我也听见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的哀声,我也记念我的约。 所以,这种彼此埋怨不单只是说你不好,他不好,而是一种被苦待的指控。我先前有提到罗马社会的贫富悬殊,有钱人欺压穷人的实际情况。如果是这样,他们彼此抱怨社会的不公义有何不可?为什么雅各要阻止他们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审判的主权在于神。主内弟兄姐妹一定要避免彼此论断。雅各之前就说到2:13 “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当我们觉得事情不公平的时候,我们以为只有我们的看法才是对的。我们只要上网看看,批评政府的言论处处可见。政府的政策当然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不过,我也察觉到很多人自以为是,毫不留情地批判,看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却盯住别人眼中有刺。我们几时都变成审判官了?只有神是审判的主。 第二个言语的罪在第十二节:“12 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这里的起誓不是指公堂上,或公文里的起誓,那个是法律程序的需要。这里的起誓是为了要使所说的话更有可信度而做的誓言。这样的习惯在当时是很普通的。可是,耶稣却认为不单是在公堂上,公文里要说真话。就在平时就要毫无虚言。这是因为真理必须是你的本质,而不是需要的时候才说真话。马太5: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为什么耶稣这么坚决呢?因为天国的子民必须是象征真理的子民。 如果耶稣已经把他的旨意讲明了,为何有些人还会耐不住,要用起誓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呢?其实,不管是起誓,还是论断人,都跟缺乏忍耐等候有关系。我们论断人,是因为我们要即时的裁决。虽然改变不了不公义的现实,不过至少在思想,在言语上,我们已经审判完毕。所以我们论断人,埋怨人。我们起誓,是因为我们要得到即时的信任。我们不要等待真相大白,清者自清,所以就以神的名许下重话。其实,这只是心虚的行为。在新约里面,唯一起誓的人就是彼得。马可14:71 彼得就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这个人!”结果,彼得说的却是谎言。真理是值得等待的。 英文有一个词:Quiet Confidence 我把它解释成‘沉稳的信心’。这就是‘蓄势待发’的等待。这就是为了要有适时的说话,及时雨的行动,而如今忍耐,等待时机。这信心从何而来?这信心的内容是什么?这信心就是真正认识上帝。雅各在11节说: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你相信吗?雅各信,所以他肯定地说:主来的日子近了。他也说: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各因为认识上帝,他相信神的审判就像及时雨一样,时候到了必然来到。这种沉稳的信心就像一个耕田的农夫。撒种的时候离收割的日子还很遥远。但是,因为他对季节的认识,他知道急也急不来,拔苗助长也没用。反而是现在就要凭信心撒种,耐心等待‘秋雨春雨’的来临。他知道时间到,雨就来,所以现在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安排一切,蓄势待发。 弟兄姐妹,苦难是人生少不了的。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也许追求即时的解决方案。有些教会奉主的名,指着圣经做出各种荣华富贵的承诺。有些人从政府埋怨到新移民,从老板埋怨到同事。这些都是反映我们对神缺乏沉稳的信心。雅各要我们已众先知为榜样,并称他们为有福的人。有福的人指的就是被神接纳的人。这里的重点是神,神才是裁决一切的审判的主。然而,审判是要等待的。众先知都必须经历这样的等待。在神的审判还没有来临以前,他们宣讲神的话,需要的就是沉稳的信心。不相信的人大有人在,包括祭司,包括君王。但是,埋怨也没用,起誓也没用,既然相信神的话,只有耐心等待神审判的时刻。 今天经文的主题我想了很久,最后我命题为‘有所期待的有福人’。因为我相信,有所期待就是一种福分。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夸大其词,他们没有期待,所以需要即时的泄愤,即时的说服力。有期待的人不需要这些。他们的神按时带来公义和平。所以他们与世无争,言谈自若。我要成为这样‘有所期待的有福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