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听、行、明

By Bilingual 双语

雅各书1:19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20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21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22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23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2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25 唯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27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今天的讲道简单易懂。我把它浓缩成三个字:听、行、明。听就是聆听接受神的道。行就是要遵行活出神的道。明就是要明白清楚神的道。听、行、明,简单易懂,那又为何往往看不见,也作不出其中的转变呢?永生传道上星期已经讲了理由:“14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15 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我们不听、不行、不明是因为我们的私欲抗拒了神的道。既是如此,我们要认真探讨我们的私欲,这样才能釜底抽薪,对症下药。 就拿第一点‘听’来打个比方。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听吗?你知道我们的私欲是什么吗?我知道,因为我的私欲最多了。当你要我听的时候,我的心里却是要说,我的私欲就是要讲。你要我听,但是在心里,是我要你听。我们的私欲就是要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们都有说的私欲,而缺乏听的能力吗?那是因为我们打从心里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所以,人家没说几句,我们就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就算我没有机会立刻讲,不过,也不表示我在听,因为我在心里已经开始讲话了。你说,我也在说。你一定有经验过,有些人表面是在听,不过你感觉他只是在等你讲完,轮到他讲。其实,我们的私欲是想说,不想听。除非对方是大有来头,或者是你敬佩的人,又或者是口才一流,要不然,我们都是想说,而不是想听。 不过,我想这个私欲是无可厚非的。当我们小的时候,样样都听别人的。但是随着教育,生活经验,我们必须有主见,做决定。慢慢的,我们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的言语也越来越有分量。渐渐的,我们肯听得时候也就越来越少,我们对人的态度也就更加理直气壮。这样子,心中也随着时间,就累积了不少大道理。哎哟,大家不要看我年纪轻轻,其实我对许多事情也有我的大道理。我这个年纪都已经是常常按耐不住自己的主观意见。在座的许多长辈,比我更增添几十年的囤积,想必是更难压抑,想要表达自己的欲望。“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那这谈何容易?特别是争论性的话题,那就好比螳螂挡车。有时,两方面争论起来,是意见又加上情绪,只差没有动手打起来。 在雅各书的处境,他们争论的课题很可能是社会的贫富问题。这样的事司空见惯,就算到了今日也是常有的事。在美国,华尔街的有钱人越来越有钱,可是穷人,失业的,付不起医药费的却越来越多。怎么解决?两个政党,两种选民争论不休。一边是要有钱人交更高的税,另一边是要减少国家福利的开支。在新加坡,因为城市化,国际化的关系,贫富悬殊的问题是避不开,而且更加严重。不管你跟任何人谈,应该都对这个课题有强烈的意见。贫富悬殊的课题难免演变成阶级斗争的课题。在雅各的时代,有的人甚至想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他们愤恨社会的不公义,他们以为自己的想法方法才是对的。总的来说,不管是贫富的问题也好,或者是其他的生命课题也好,我们总有自己的主见,我们有维护自己的想法的私欲。“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这的确不容易。 但是如果认清了私欲,情况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所谓的“明”。雅各说“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信仰这种事情骗不了人,只有你自己骗自己。你说你信,可是你只想自己做自己的,那怎么可能有改变?别人也不会看出什么改变。到头来你只是自己骗自己。这点你必须看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所谓的“明”。你要改变吗?你要,就得勒住你的舌头,更要勒住你心里的舌头。这样神的道才能听得进去。要不然,信等于没有信,因为道根本没有进去。你只是在听自己的话,你不是在领受神的话。“快快地听”并不是叫你什么都听。当然,辨别神的话是非常重要。不过,“快快地听,慢慢的说”表达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克制自己‘说’的私欲的决心。你要勒住自己的舌头,神的道才有机会进去。 勒住了他们的舌头,雅各告诉他的教会“20 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人的怒气虽然给你泄愤的力量,你也会觉得自己是对的,你的怒气给你一种正义感。不过,这达不到神的义的标准。你可能会说“神不是有怒气吗?耶稣不是有怒气吗?为什么人的怒气就不同?”神的怒气有救赎,有复兴,你的有吗?耶稣的怒气有虚己,有牺牲,你的有吗?人的怒气就不同。贫富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但是神的国不是以武力来成就。神的道是相反的。马太5: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神的道是温柔、是怜恤、是和睦。难怪雅各告诉他们“ 21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他们唯有放下心中的愤恨,心中的自以为义,这样才能领受神的道,以温柔、怜恤、和睦完成神的国度。 我们暂且撇开贫富的问题。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你信主多年,这些年来,你改变了多少?你改变多少就是神的道你听进去多少。你如果没有改变,那什么都是假的。因为你不‘明’。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神的道在讲,你也在讲,那还听什么。那又何苦自欺欺人?想改变的话,勒住你的舌头吧。 听、行、明。行的方面,我们的私欲又是什么?雅各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23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2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大家看镜子的时候会不会很专心?多少都会啦。不管是男女老幼,总是会用镜子来欣赏自己的缺陷美。大家看我的外表就知道我不常照镜子。因为我太帅了,往往看了镜子就傻眼,走不开。不过,不管你如何专心,花多长的时间,一旦走开,我们就不去想它。雅各的重点是那个相貌的印象只是暂时性的。除非你是艺人上节目,或者你是青少年,要不然镜子里的相貌看了就忘了。 这个比喻所表达的私欲又是什么呢?私欲就是我们不想改变。也许我们自满,也许我们懒惰,也许我们叛逆,不管是哪一个原因,我们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听道。若不是如此,听了又怎么会行呢?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道理不够好,所以没有改变的冲动。弟兄姐妹,你把次序倒反了。我承认有时很厉害的讲员能使听众生命改变。不过,许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停留在心动的阶段。你可能会有感动,可能你在当时,会立志做一些改变,不过往往时间一过,感动就随风而逝。因为我们有我们的老习惯,我们的老方式,我们的老想法。心中的感动是胜不过改变的麻烦,改变的牺牲,改变的累赘。不改变是最自然的事。 可是,青少年看镜子就不是如此。他们在发育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强。他们以为别人都在注意他们的外表。所以照完镜子后,还是不断地弄头发。如果发现有青春痘,他一整天想的就是那颗青春痘。我当然不是要大家这样照镜子。不过,我希望大家用这样的方式听道。因为这样的听法,才是真正的‘明’。明白什么?雅各说:“27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我们之所以有不想改变的私欲,是因为“22自己欺哄自己。”我们以为没有人在看。我们以为已经够好了。我们以为心动就够了。可是,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我们的行为都在神我们的父面前。而天父要的是那“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我们必须“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如果是这样,如果你是真正的‘明白’,那你还会这样随便地照镜子吗?你不怕神在看着你的世俗污秽吗? 神的道就是我们的镜子。雅各说:“25 唯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我们应该是带着寻求改变的心态听道。那我们听得时候,其实就是在看自己,然后我们就一直想怎么改变。如果没有改变,再回到神的道那里,再听,再看,然后再‘行’。反反复复的听了就行,行了在听,自己才会清洁,生命才会改变。听、行、明。你要是真的‘明’,你就自然会‘听’,会‘行’。 我想回到贫富悬殊的课题来做总结。雅各要教会‘听、行、明’,是因为有很实际的景况。我们基督徒在财富的事上,是有原则的。在雅各的时代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如今,原则上就是要照顾群体里面软弱无助的人。我们是财富的管家,而不是财富的主人。别人的富裕我们也不用羡慕,生气也没用。但是,我们的财富却是看顾人的资源。教会可以没有敬拜赞美,却不可以没有慈善扶贫。这就是如此重大的事情。(注:这里当然不是指教会真的可以没有敬拜赞美,而是比较敬拜赞美与慈善扶贫的关系。旧约先知多处提到,没有社会公义的敬拜是虚空的。比如:以赛亚书58:5-8;阿摩斯书5:21-24;弥加书6:6-8) 我们当听的道,就是我们必须看重我们群体的责任,看轻我们个人的所得。我们当行的道,就是在小事上以温柔谦卑对待所有的人,不可以大小眼。在群体的事上,支持我们帮助人的活动。我们感谢莉莉长老,美伶长老,风宁长老的辛劳,我们继续与他们同工。在国家与国际的层面,我们必须关心贫富悬殊的趋势,支持造福人民的政策。这是当行的道。我们当明的道,就是我们人要改,天父要看。愿神帮助大家。

Read More

牧养羊群的牧人

By Mandarin 中文

以西结的事工,从第一章蒙召,到第33章时候,已经长达七年之久。然而,在第33章,经文却说到了耶路撒冷城的沦陷。我们知道以西结的事工就是要以色列民悔改,免受审判。但耶路撒冷城仍然沦陷了。以西结的事工,那七年的苦苦相劝,那七年的苦口婆心,似乎都已经枉然了。耶路撒冷城中,倒的倒,亡的亡。难道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吗?神曾经对亚伯拉罕所应许的大国已经死的死,散的散。神曾经对大卫所应许的王朝同样止的止,断的断。在这濒临绝望的时刻,当人们万念俱灰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以西结的信息忽然改变了。在灭国以前,以西结的信息是审判。在灭国以后,以西结的信息却是希望。在灭国以前,以西结给的是警告。在灭国以后,以西结给的却是依靠。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在这个最悲哀的时刻,这位满口愤怒,满口谴责,满口审判的先知,以西结,却带来了佳音,带来了好消息。这其中的转折,尤其精彩,尤其振奋人心,让我在今天的讲道里,娓娓道来。 在前面的33章,以西结先知不断地反省审判的意义,探讨以色列人的行为,考验他们对神的信实,迫使他们承认他们的过犯。这些讲道虽然难受,虽然逆耳,但也无可避免。因为当时的情况,耶路撒冷的淫乱,犹大国的腐败,迫使以西结不得不百般的劝诫,百般的哀求。但审判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至少,这绝不是一位能够起死回生的神,最终的旨意。神是既往不咎的神。[1] 在审判的背后是复兴,在死亡的背后是复活。今天,以西结就以牧羊人的比喻来分享这个真理。 神说他要审判这些牧羊人。因为“8这些牧人只知牧养自己,并不牧养我的羊。”他们“3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他们对羊群只有利用,只有剥削,却没有照顾。如何没有照顾?“4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但用强暴严严地辖制。”因为他们只有利用,没有照顾,受苦受难的是羊群。“5因无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6我的羊在诸山间、在各高冈上流离,在全地上分散,无人去寻,无人去找。”羊群的命运就是被吞食,被分散而迷失。 这些不负责任的牧羊人指的就是以色列的君王。以牧羊人牧养羊群来比喻君主如何照顾百姓,在古代近东是非常普遍的比喻。当时,以色列的君王是可恶的牧人,他们只懂得剥削子民,而没有看顾有需要的人,这就是神审判他们的原因。以色列人因为君王的自私自利,穷人被欺压,无知的被误导拜偶像,软弱的蒙冤受屈。最后,他们惨遭灭国,被屠杀,被放逐,被羞辱。耶路撒冷的毁灭就是牧人罪的代价。犹大国的灭亡是为要使这个君主朝代断绝的后果。该死的牧人被神攻击,羊群也因此流离失所。以色列正面临这沉重的打击。难道这就是结局吗?不是的,在审判的背后是复兴,在死亡的背后是复活。 我们现在来到了经文的重点。以西结宣告神的预言,宣告神美好的消息。是的,该死的牧人被攻击,但这不是结局。耶和华要亲自来成为他们的牧人,耶和华亲自来做他们的王。但耶和华这个牧人,却不像以前那些不负责任,该死的以色列王,耶和华是要牧养他们的王。他们现在面临的是被放逐,寄人篱下,流离失所。但是,“11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亲自寻找我的羊,将他们寻见。12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样寻找他的羊,我必照样寻找我的羊。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我必从那里救回他们来。13我必从万民中领出他们,从各国内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故土。” 以色列人回归家园在波斯帝国的时代,神借着以斯拉,尼希米,已经完成了。那失散的已经寻回了。 但神应许的是比这个更大,更美好。不单是要把失散的寻回,耶和华还要牧养照顾他们。他自己要来成为那位牧养的王。以前的王只会利用子民,照顾自己。耶和华却要供应看顾他的子民。他说:“14我必在美好的草场牧养他们。他们的圈必在以色列高处的山上,他们必在佳美之圈中躺卧,也在以色列山肥美的草场吃草。”有得吃,有得住,有得休息,这就代表生活有保障。不单如此,“16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神还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子民。这是一个有爱心的牧人,这是一个仁慈的君王。 这个应许是否已经实现?这当然。主耶稣基督就是,道成肉身,那位真正牧养的王。 約 翰 福 音 10:11 我 是 好 牧 人 ; 好 牧 人 为 羊 舍 命 。 12 若…

Read More

既往不咎的神

By Bilingual 双语

一天,鲁哀公约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谈社祭(祭土地神)之事。哀公问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战战栗栗。” 对此,哀公请孔子加以评说。 孔子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问:“老师,您谈到‘既往不咎’,对已经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是广义的,还是专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认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当的,但又不便明讲,所以,只好用较为模糊的语言回答:“对于既成事实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责备呢?把‘既往不咎’的含义推而广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问:“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能对他宽容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点头微笑。 以上就是‘既往不咎’的典故。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既往不咎’的意思。‘既往不咎’表示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从此就不再追究责备。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能对他宽容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所以,‘既往不咎’就是对愿意认错的人宽容。今天,我把题目命为‘既往不咎的神’,因为经文就是如此说的。“21恶人若回头离开所做的一切罪恶,谨守我一切的律例,行正直与合理的事,他必定存活,不致死亡。22他所犯的一切罪过都不被记念,因所行的义,他必存活。”这段经文清楚表明,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一个人不管以前犯过什么错,只要愿意过新的生活,正直的生活,神就不会因为以往的罪审判这人。同样的,一个人不管以前做过多少好事,如果离开以前的道路,现在的行为是恶人的行为,神就以他现在恶人的行为来审判他。如此看来,在神的审判里,并没有所谓可以累积功德的理论,当义人变成恶人的时候,以前的所谓“功德”并算不了什么。另一方面,在神的审判里,同样也没有罪无可赦的事,只要一个人愿意改变,神就以他新的行为,新的生命来审判他。 这样的神学也许对我们多年的基督徒看来显得是理所当然的。神是既往不咎的神。当我们接触福音的时候,我们了解,只要我们愿意到上帝面前悔改,那么神就会饶恕我们的过犯。而当我们对福音更明白得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命应该是‘披上基督’的生命,神就会以基督的义算为我们的义。这是我们熟悉的神学,这是我们一贯的教导。然而,对当时候的以色列人,他们正在面临神的审判,他们却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他们当时一切的遭遇都是命定的。他们以为是前人的罪恶,导致现今的祸害。他们以为是过去的过错,导致今日的苦难。他们认为那些所累积的祸根,是逃不了,也甩不掉的。他们以为必须承受这些恶果。他们以为这是他们的命运。他们以为这也是为什么神如今在审判他们。因为如此,他们埋怨神的道不公平。神为什么把别人的过犯放在他们身上。神如果纪念过去的错,那为什么不纪念过去的好,为什么不纪念亚伯拉罕的好,不纪念大卫的好,不纪念所罗门的好?为什么神没有因为与以色列人的约而赦免他们一切的罪,救赎他们脱离一切的审判?所以他们认为神不公平。 对此,以西结如此回复。他们的神学完全错了。他们完全不了解神的心意。“23主耶和华说: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麽?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麽?32主耶和华说:我不喜悦那死人之死,所以你们当回头而存活。”神清楚地表明他的心愿是不喜悦恶人死亡。如果神是这样的神,他就必须是既往不咎的神。公义的神当然不容许罪人逍遥法外。但是如果恶人愿意改变生命,神就会既往不咎,因为神的心愿不是让他们死,而是让他们有生命。他们说是神不公平,结果神说明明是他们自己不公平。这些以色列人行恶,却又不愿意悔改,却要神因为祖先亚伯拉罕,大卫的约而网开一面。神质问他们“这公平吗?”明明是自己犯罪受审判,却说神因为上一代的罪审判他们,他们是很无奈,这公平吗?以西结告诉他们,神才是公平的。一人做事一人当。他们可以离开上一代的恶行。他们甚至可以卸下自己罪恶的过去,重新再来。只要他们愿意改变生命,追求公义。神愿意既往不咎,就让恶人因为悔改,重新得到生命。这是神的心意。 四个回应 – 恢,回,悔,慧 (Four Responses – Revive, Return, Repent and Renew) 从今天的经文,明白了这样一个既往不咎得神,我想提出四个回应。这四个回应我把它们简称“恢回悔慧”。第一是恢复的恢。今天的经文提醒了我们,身体有身体的健康,灵命也有灵命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取决于我们的饮食,灵命的健康取决于我们的行为。我们基督徒有时只强调信心,我们以为审判的时候就是信主和不信主的分别。其实,灵命的健康和你我的行为同样也是分不开的。“30所以主耶和华说:以色列家啊,我必按你们各人所行的审判你们。”义人的行为会带来生命,而恶人的行为会带来死亡。特别是在古时候,审判恶人的方法就是死刑。行恶的人难逃死亡。所以在箴言多处如此说: 11:19 恒 心 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