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rd Person Narrative Sermon on 2 Corinthians 11:1-15 Once upon a time, in a land far, far away, there lived a Jewish man named Martin. He had a beautiful teenage…
Reach Us
+65 6223 5203
3rd Person Narrative Sermon on 2 Corinthians 11:1-15 Once upon a time, in a land far, far away, there lived a Jewish man named Martin. He had a beautiful teenage…
Two weeks ago, I shared an excerpt from “To kill a mockingbird”.
哥林多后书8:1-15的讲道 我们有一句俗语“讲钱伤感情”。为什么呢?因为,讲钱跟讲感情似乎是对立的。什么是讲感情?情侣之间就是要浪漫,要潇洒。朋友之间就是要豪爽,要阔气。家人之间就是要牺牲,要承担。讲钱就好像跟讲感情是背道而驰的。讲钱就是要斤斤计较。讲钱就是要把责任分得清清楚楚。讲钱就没有办法单纯的讲感情,因为讲钱的人样子往往就是很现实,绝对不会单纯。所以,除非逼不得已,要不然最好还是不要跟人讲钱。因为讲钱伤感情。 不过,很有趣的,保罗好像完全不在意这点。他在哥林多后书里面为自己的人格辩护。他也为自己的事工辩护。到了今天的经文,此时此刻,他正在呼吁哥林多教会对他敞开胸怀,远离他的敌人。套用顺和长老上星期的主题,保罗正在“与哥林多教会真情相待”。保罗在讲感情。可是,在他的论点的最高峰,他竟然选择讲钱。保罗完全没有避讳。保罗完全没有自我保护。难道保罗真的如此“白目”(不识相)?难道保罗不明白讲钱伤感情的道理吗?还是,难道保罗在讲钱和讲感情的课题上,他有另一番的见解? 其实,保罗并不是冒冒然提起钱财的事。他是刻意用这个课题来充分表达他写信的重要目的:那就是向哥林多教会真诚的告白。这个经文是有故事背景的。 哥林多前书16:1 论到为圣徒捐钱,我从前怎样吩咐加拉太的众教会,你们也当怎样行。16:2 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留着。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16:3 及至我来到了,你们写信举荐谁,我就打发他们,把你们的捐资送到耶路撒冷去。16:4 若我也该去,他们可以和我同去。 保罗不单是在哥林多教会讲钱。他在加拉太的众教会也讲钱。他在马其顿的众教会也讲钱。马其顿的众教会就包括了我们熟悉的腓利比教会和帖撒罗尼加教会。保罗在牧养过的许多地方都讲钱。保罗之所以如此卖力讲钱,是因为他需要凑足一笔钱来捐助在耶路撒冷的教会。我们不确实知道为什么耶路撒冷教会需要这笔钱。不过,很可能犹太地那时候闹饥荒。相信保罗这笔钱是要用来救灾的款项。保罗形容马其顿众教会是“极穷”的教会。哥林多教会相信也只是好一些。保罗却说“就是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耶路撒冷教会)的不足”。如果马其顿那“极穷”的教会都能够称为有“富余”,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耶路撒冷教会的“不足”肯定是连三餐都有问题。 这只是筹钱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的关系。根据历史考究,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意见分歧,彼此疏离。因此,这次的救灾行动,不单只是在物质上帮助犹太人居多的耶路撒冷教会。相信在保罗心目中,他也是希望通过这次筹款救灾行动,来复合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各地的外邦人信徒能够在这紧要关头雪中送炭,帮助在危难中的犹太人信徒脱险,那就是一份经历患难与共,生死相连,所熬炼出来的情谊。 所以,保罗就在哥林多前书要求哥林多教会每星期一次钱财抽出一部分。等保罗来的时候,就不需临时才来凑钱。哪里知道,不久后假教师侵入教会。筹钱的事因为有一些反对声浪耽搁了。保罗偏偏又提前拜访哥林多教会。这突如其来的到访使哥林多教会措手不及。他们对保罗这个不速之客反应非常大。这场风波,保罗过后用一封严厉又感人的“泪书”平息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象。筹款捐助固然重要,但这件事毕竟还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保罗有必要在哥林多后书这段讲感情的最高潮的时候,讲钱的事吗?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保罗的心思,如果我们了解保罗的神学,答案只有一个。保罗必须讲钱。而且,保罗必须在讲感情最激烈的时候讲钱。 因为对保罗而言,这并不是一笔单纯的钱财。它包含了多重的意义。 1. 第1, 它是为圣徒的募捐(collection)(林前16:1)。所谓募捐,就是它聚集了所有人的捐助。它因此代表的不是保罗个人的意愿。它代表了所有外邦人的意愿。这是一个筹集所有人的意愿的事。 2. 第2, 它不单是一分礼物(gift),它也是一份祝福(blessing)(林后9:5)。因为它是祝福,它包含了外邦人信徒对犹太人信徒的善意。这笔钱表达了他们的思念和关怀。表达了他们的问安与祈祷。 3. 第3, 它是一种服事(service)(林后9:12)。他们的服事,确认了神愿意通过他们来帮助耶路撒冷教会。他们成为了神施行拯救的器皿。这就是服事的意义。他们象祭司一样,对人他们代表神,对神他们代表人。 4. 第4, 它也是一种参与(participation),一种分享(sharing)(林后8:4)。钱财的多跟少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哥林多教会也同时参与这次的行动。这就表达了他们也是众教会的一分子。就好像吃饭一样。东西好不好吃是其次。重点,是那份‘大家都是一家人’的认同。 5. 第5, 最重要的,经文多处提到,它是恩典(grace)。 筹款捐助就是恩典这个概念,保罗特别以马其顿教会作为例子。保罗提及马其顿教会不是为了羞辱歌林多教会。保罗没有说“你们看!马其顿教会这么积极。你们还这么懒散。丢不丢脸?”保罗绝对不是拿他们来做比较。这也不是激将法。保罗是因为从马其顿教会的经验,体会到筹款捐助就是恩典这个真理,而想把这个见证跟歌林多教会分享。哥林多教会想必知道马其顿那里筹了很多钱,可是他们未必知道原因。是保罗逼得很厉害吗?是有人中了六合彩吗?都不是。马其顿的热心来自于神的恩典。他们虽然在试炼中,却得到极大的喜乐。他们虽然极穷,却按耐不住对耶路撒冷教会的无限慷慨。这就是恩典的彰显。是恩典让他们如此的来回应神。是恩典让他们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来参与这次行动。他们对耶路撒冷行的是恩典。不过,是神让他们有机会,有决心来参与,那更加是恩典。 这笔钱包含了募捐,祝福,服事,参与和恩典的种种意义。我们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这些意义都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有关系当然就有感情。所…
Today’s passage is a familiar one. It is often used in Christian relationship talks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dating and marrying fellow Christians. The reason for this common usage…
When sharing the gospel with a non-Christian, I have one biggest fear and one biggest ally. The biggest fear is a Christian so bad, the non-Christian says “if being a…
There is a reason why the pastoral team has embarked on this sermon series on 2nd Corinthians. The reason is the apostle Paul. Pau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 in…
哥林多后书2:5-11的讲道 要了解今天这段经文,我们就要了解这段经文的背景。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写完哥林多前书几年后,发生了大事。一些从犹太地来的假教师侵入教会。他们企图分裂群体,远离保罗的真道。为了此事,保罗特别探访哥林多教会,企图解决此事。哪知道,保罗此行无功而返。哥林多教会拒绝他的劝勉。保罗因此伤心欲绝。他本来答应他们要再次回去。可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他语重心长地写信。这是一封严厉的信,如今已经失传了。保罗希望可以用这信来挽回他们。这封严厉的信果然奏效。提多把好消息带给保罗。保罗就用我们现在有的哥林多后书来继续鼓励他们。 在这纷纷扰扰的期间,显然有人得罪了保罗。可能此人对保罗不满,言语还是行为上让保罗到访的时候忧愁。保罗在那封严厉的信很可能有提及此人。众人也许因为保罗的劝勉就责罚他。保罗想必是知道这人已经悔过。所以在哥林多后书这段经文,提醒大家也要赦免他,停止他们的责罚。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我相信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里学习一些重要的观念,好叫我们在处理教会的事情上更有智慧。首先,我们在处理教会纪律的事情上,要小心“替天行道”的心态。什么是“替天行道”的心态?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如果自己不是当事人,不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么他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他必定是秉公办理。他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他的判决一定是大公无私的。他参与审理案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替天行道”。我在教会里有时会碰到这样的人。“晓晖牧师,这件事要处理,或这件事要改。我跟你讲不是因为我自己,我其实本身很随便。不过,我是为其他人,或者某某当事人,来讨回公道。我只是在反映其他人的意见。”弟兄姐妹,这就是“替天行道”的心态。这人把自己处于中立者的角度。他觉得这样做,他就没有徇私的嫌疑。所以,他的看法和判决都是客观和公平的。 对于这种“替天行道”的心态,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此人不单是叫保罗忧愁,他的行动其实是叫众人都有几分忧愁。保罗这样提醒哥林多教会,是要让他们醒觉,他们其实并不是中立者。在实行判决和处分的时候,他们其实也是带着受害者的心态,因为他们本身也有几分忧愁。当然,他们的确不是直接的当事人。受害的程度跟保罗比是不一样的。所以,保罗强调“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保罗之所以如此提醒他们,是让他们明白,他们并不是纯粹替天行道,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行道”。哥林多教会也许会抗议。“没有,我们并没有忧愁。我们是为保罗你打抱不平。”你们可能也有同样的争议。“我只是在帮忙解决问题。我并不是受害人。为什么说我也有几分忧愁呢?”不过,让我们扪心自问。真是这样单纯吗?作为教会的一分子,你真的可以完全中立,情感上无动于衷吗?我觉得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一个完全心如止水的中立者,是不可能,也不健康的。你有没有想过?众人这么多,为什么是你来打抱不平?为什么是你来追根究底?为什么是你来替天行道?那是因为你在乎这样的事。因为你在乎,因为你有情感上的牵动,所以你才会参与其中,主持公道。因为你在乎,正如哥林多教会在乎保罗的事,所以虽然不是当事人,也难免会有几分忧愁。 揭发这“替天行道”的心态并不是坏事。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处理事务上不可能毫无情绪。我们也坦然接受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我们难免被当事人所影响。我们是带着本身的感情投入判决的执行。可是,这并不是坏事。毕竟,教会是一家人。一家人里面的纠纷,没有人是局外人。我们是因为我们在乎,所以才会牵扯进去。虽然我们不是成为完全的中立者,可是这不是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自己的确有这样微妙的心理。我们明白,除了当事人,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也有那几分忧愁。我们如果如今明白,我们就可以小心提防自己的情绪。我们不是单纯的替天行道,我们也是感情受一点伤害的人。我们如果明白,如果小心,那我们的行动也会比较仁慈。我们不再是铁面判官。我们是为大家好的关心会友。 第二,我们要小心“对事不对人”的心态。“对事不对人”本来是很好的原则。我们要针对事情来处理,而不是针对人,作人身攻击。可是,在教会的事务,人和事真的可以分得这么清楚吗?在教会,我很怕有些人自认自己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特别绝情,特别公事公办。他们以为只要事事讲究原则,讲究正确的行政程序,那么他们就是“对事不对人”。既然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事情就可以干脆利落,手法就可以快捷彻底。可是,我要再问,在教会的事务,人和事真的可以分得这么清楚吗?不可能。所以,当这些人“对事不对人”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没有发现,他们其实是对事也对人。当他们在依法行事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心狠手辣。他们以为他们是在办事情,其实他们不明白,他们其实也是在针对人。教会的事往往莫过于是人的事。因而,纯粹的“对事不对人”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象。人和事是不容易分开的。 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他们责罚此人是对的。不过,责罚够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单是事,也是人。过分的责罚会带来反效果。特别是如果他们不注意自己时带着情绪“替天行道”,那就很容易做得过分,过火。如果,他们了解他们处理的不单是事,也是人,那就会考虑到人的脆弱。在适当的时候,以赦免代替处罚,以安慰代替谴责。那就更能得到改变此人的效果。保罗说:“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为什么说是“坚定不移的爱心”?意思就是,这爱心一直都存在那里,没有改变。这就把“人”的层面,完全表达出来。他们是在处理事,不过他们也是在处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起初为什么要责罚他?那是因为爱。所以,要用纪律是他归回正道。如今为什么要赦免他?同样是因为爱。所以,要在他回头的时候,用怜悯来鼓励他。 破除“对事不对人”的假象不是坏事。我们承认在教会的事情上,人和事是分不开的。各样的决定都包含影响人的层面。而在教会,对彼此兄弟姐妹,我们只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爱。所以,在教会的事奉,特别是在调解纠纷,维持纪律的时候,让我们记得每件事的背后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让我们以爱来处理,以爱来平衡自己,以爱来做出发点。如果人人不止是得到爱的管束,也得到爱的滋润,那就不会跌到,不会彼此伤害。 最后,我们要小心“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心态。什么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古时,传令的时候常常在信笺上插上某种动物的羽毛作为标记,数目越多表示事件越紧急。鸡毛只有点缀的效果,不是令牌本身。令箭则是旧时军中发令所用的小旗,他代表将帅的权利,可以用来指挥大军。所以,两者所赋予的权限相差甚远。“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意思就是:你所做的事超越了你自己所拥有的权限。哥林多教会是有执行纪律的责任。不过,他们的属灵领袖是保罗。是保罗赋予给他们这个责任。保罗有判断的权利,而哥林多教会有的是顺服的权利。可是,保罗也很清楚,他不是主人。教会的主人是耶稣。所以,他说“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保罗的赦免让哥林多教会能够赦免,然而保罗本身的赦免是因为耶稣基督的赦免。我们如果清楚我们的主权是在耶稣基督那里,我们就不会责罚超过我们的权限。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 这就是撒旦的诡计。他误导我们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上帝给我们尊贵的职责,但也很清楚的表明我们的权限。但如果我们想要自己做最大的主人,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我们要小心自己的鸡毛不是令箭。我们有爱人的权利。我们可以责罚,可以赦免。可是,我们要清楚,真正的生杀权在我们教会的主人耶稣基督那里。 也许你会问,我还年轻,也不是教会的领袖。这些观念跟我有什么关系?“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不但是书,神学也是一样。只有当事情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的预备根本不够。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自己?我应当如何看待别人?教会和教会的主人耶稣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神学观念,你从现在就要慢慢培养。希望到了时候,你就不会以为自己在替天行道。以为自己可以对事不对人。结果反而拿着鸡毛当令箭。听了这段经文,我们了解我们执法人是人,我们处理的也是人。而我们的权限从耶稣而来。希望到了时候,我们是柔和谦卑地处理事情。我们的心是善良,充满爱的心。
When I was in my teenage years, I sometimes found myself debating with God. I would ask God questions: questions about life, questions of theology and even questions challenging him….
玛拉基书3:6-12的讲道 弟 兄姐妹平安。很高兴有机会能与大家分享神的话语。我相信今天的这段经文对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这段经文常常被引用来教导十一奉献。我还听说某间大教会甚至 每次奉献以前就会讲一小段关于奉献的道。而主要内容就是讲述玛拉基书这段经文。他们是这样的来解释这段经文。首先,他们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十一奉献。 经文说明,少缴十一奉献就是夺取神的东西。这可是天大的罪名。“人岂可多取神之物呢?” 所 以,必须遵守十一奉献。第二点,如果你没有交十一奉献,你就会被咒诅。他们就会问,你是不是最近生活不如意,或者健康欠佳?原因是不是因为没有交十一奉 献?最后一点,他们说,如果你愿意交十一奉献,那你就会得到神莫大的祝福。神要你亲自试试看,神要敞开天上的窗户,给你多到无处可容的祝福。这样好的奖 励,难怪这间大教会的奉献非常充足。 用 以上三点,这样的来了解这段经文听起来很有道理。所用的字句都是从经文里拿出来的。不过他们的论点其实似是而非的。我今天要诊重的来推翻这样的教导。其实 长安牧师每次教导奉献的时候都会强调不要乱用这段经文。所以大家可能已经听过。不过,今天既然主题是这段经文,让我仔细地来分析为什么这段经文不容易应 用。 首先,这段经文的对象是属于旧约(Old Covenant)的 犹太人。整本玛拉基书都在强调神和以色列子民所立下的约。这约当然包含了所有以色列子民必须遵守的律法。而十一奉献也是其中的一条律法。所以当先知玛拉基 向以色列人追究十一奉献的时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是他们和神立约的一部分。然而我们现今的基督徒和神所立的约却是不同的。我们的约是耶稣基督所立下的 新约(New Covenant)。而这个新约的律法只有两条。一是要爱神,二是要爱人。十一奉献并不在新约之内。我们不需要象以色列人那样遵守这条律法。所以,先知可以指控没有交十一奉献的以色列人是夺取神之物。因为那是旧约的律法之一。对我们新约的子民却不可以。 不 但如此,我们还必须了解十一奉献本身的意义。利未人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其中一个。他们负责敬拜礼仪和其他圣殿的工作。当然,他们这样就不能自己种田养家。 因此其他十一支派就负责供养他们的饮食起居。十一奉献就是供应利未人和维持圣殿的需要的方式。现今我们没有利未人的侍奉。当然,也就没有十个家庭需要供养 一个家庭的需要。所以十一奉献的意义在现今教会是不存在的。在古时候,如果没有徼交十一奉献,那利未人就三餐不饱。他们可能为了要自己想办法谋生,就会荒 废敬拜和圣殿的工作。所以,才会说不交十一奉献就是夺取神之物。侍奉神的仆人被夺取了。然而,我们现今相信的是人人皆祭司。我们每个人都要参与事奉。这样 的理念和十一奉献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我作为教牧是十分之十的奉献。你们作为这教会的一分子,你们也是十分之十的奉献。绝对不是古时候你用你们用十分之一 的奉献,来供养我十分之十的奉献。因为现在是人人皆祭司。现今教会敬拜或其他事工的事,不是单单我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你金钱上的奉献有没有十分之一,那 已经变为其次。更重要是你得奉献你的时间和精神来事奉神。我是利未人。你也是利未人。你不是只是负责奉献十分之一的另外十一个支派。所以,没有人可以指控 新约的基督徒夺取神之物。你本身就是神之物。 我 刚才已经清楚的反驳了少交十一奉献就是夺取神之物的论点。这论点对现今属于新约的基督徒是不成立的。我们现在要来看第二个论点:如果你不交十一奉献,就会…
My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I have good news and bad news. Do you prefer the good news first or bad news first? Alright, I’ll start by telling you the…
We have finally come to the end of the sermon series on Esther. In the final chapter, we find 3 simple verses with the subtitle: The Greatness of Mordecai. Today,…
This is the second time I am speaking on the topic of peace. The first time I spoke, I expounded on the first edict issued by Haman. In that first…
There is an advantage in preaching slowly through a biblical book. We get to explore a theological issue through multiple points of view from different pastors. We also get to…
1 On the third day, putting an end to her prayers, she took off her penitential garments and arrayed herself in her royal attire. 2 In making her state appearance,…
12 Queen Esther, seized with mortal anguish, likewise had recourse to the Lord. 13 Taking off her splendid garments, she put on garments of distress and mourning. In place of…
At last year’s youth camp, we reflected on the meaning of life. Every small group was given a quote. For one of the groups, I chose a quote from Martin…
In our first sermon of the series, we were introduced to two versions of Esther: the usual one that we are familiar with in our Protestant bible, and a longer…
This year, we will be starting a new sermon series on the book of Esther. We will be using a longer version that includes the deuterocanonical additions to Esther. When…
The Christian hymn, Amazing Grace, i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song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Ever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779, it has been popular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till…
Today, we move on to another “I AM” saying of Jesus. This saying, “I am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 is a very familiar one to me because I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