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讲钱与讲感情

By Mandarin 中文

哥林多后书8:1-15的讲道 我们有一句俗语“讲钱伤感情”。为什么呢?因为,讲钱跟讲感情似乎是对立的。什么是讲感情?情侣之间就是要浪漫,要潇洒。朋友之间就是要豪爽,要阔气。家人之间就是要牺牲,要承担。讲钱就好像跟讲感情是背道而驰的。讲钱就是要斤斤计较。讲钱就是要把责任分得清清楚楚。讲钱就没有办法单纯的讲感情,因为讲钱的人样子往往就是很现实,绝对不会单纯。所以,除非逼不得已,要不然最好还是不要跟人讲钱。因为讲钱伤感情。 不过,很有趣的,保罗好像完全不在意这点。他在哥林多后书里面为自己的人格辩护。他也为自己的事工辩护。到了今天的经文,此时此刻,他正在呼吁哥林多教会对他敞开胸怀,远离他的敌人。套用顺和长老上星期的主题,保罗正在“与哥林多教会真情相待”。保罗在讲感情。可是,在他的论点的最高峰,他竟然选择讲钱。保罗完全没有避讳。保罗完全没有自我保护。难道保罗真的如此“白目”(不识相)?难道保罗不明白讲钱伤感情的道理吗?还是,难道保罗在讲钱和讲感情的课题上,他有另一番的见解? 其实,保罗并不是冒冒然提起钱财的事。他是刻意用这个课题来充分表达他写信的重要目的:那就是向哥林多教会真诚的告白。这个经文是有故事背景的。 哥林多前书16:1 论到为圣徒捐钱,我从前怎样吩咐加拉太的众教会,你们也当怎样行。16:2 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留着。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16:3 及至我来到了,你们写信举荐谁,我就打发他们,把你们的捐资送到耶路撒冷去。16:4 若我也该去,他们可以和我同去。 保罗不单是在哥林多教会讲钱。他在加拉太的众教会也讲钱。他在马其顿的众教会也讲钱。马其顿的众教会就包括了我们熟悉的腓利比教会和帖撒罗尼加教会。保罗在牧养过的许多地方都讲钱。保罗之所以如此卖力讲钱,是因为他需要凑足一笔钱来捐助在耶路撒冷的教会。我们不确实知道为什么耶路撒冷教会需要这笔钱。不过,很可能犹太地那时候闹饥荒。相信保罗这笔钱是要用来救灾的款项。保罗形容马其顿众教会是“极穷”的教会。哥林多教会相信也只是好一些。保罗却说“就是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耶路撒冷教会)的不足”。如果马其顿那“极穷”的教会都能够称为有“富余”,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耶路撒冷教会的“不足”肯定是连三餐都有问题。 这只是筹钱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的关系。根据历史考究,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意见分歧,彼此疏离。因此,这次的救灾行动,不单只是在物质上帮助犹太人居多的耶路撒冷教会。相信在保罗心目中,他也是希望通过这次筹款救灾行动,来复合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各地的外邦人信徒能够在这紧要关头雪中送炭,帮助在危难中的犹太人信徒脱险,那就是一份经历患难与共,生死相连,所熬炼出来的情谊。 所以,保罗就在哥林多前书要求哥林多教会每星期一次钱财抽出一部分。等保罗来的时候,就不需临时才来凑钱。哪里知道,不久后假教师侵入教会。筹钱的事因为有一些反对声浪耽搁了。保罗偏偏又提前拜访哥林多教会。这突如其来的到访使哥林多教会措手不及。他们对保罗这个不速之客反应非常大。这场风波,保罗过后用一封严厉又感人的“泪书”平息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象。筹款捐助固然重要,但这件事毕竟还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保罗有必要在哥林多后书这段讲感情的最高潮的时候,讲钱的事吗?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保罗的心思,如果我们了解保罗的神学,答案只有一个。保罗必须讲钱。而且,保罗必须在讲感情最激烈的时候讲钱。 因为对保罗而言,这并不是一笔单纯的钱财。它包含了多重的意义。 1. 第1, 它是为圣徒的募捐(collection)(林前16:1)。所谓募捐,就是它聚集了所有人的捐助。它因此代表的不是保罗个人的意愿。它代表了所有外邦人的意愿。这是一个筹集所有人的意愿的事。 2. 第2, 它不单是一分礼物(gift),它也是一份祝福(blessing)(林后9:5)。因为它是祝福,它包含了外邦人信徒对犹太人信徒的善意。这笔钱表达了他们的思念和关怀。表达了他们的问安与祈祷。 3. 第3, 它是一种服事(service)(林后9:12)。他们的服事,确认了神愿意通过他们来帮助耶路撒冷教会。他们成为了神施行拯救的器皿。这就是服事的意义。他们象祭司一样,对人他们代表神,对神他们代表人。 4. 第4, 它也是一种参与(participation),一种分享(sharing)(林后8:4)。钱财的多跟少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哥林多教会也同时参与这次的行动。这就表达了他们也是众教会的一分子。就好像吃饭一样。东西好不好吃是其次。重点,是那份‘大家都是一家人’的认同。 5. 第5, 最重要的,经文多处提到,它是恩典(grace)。 筹款捐助就是恩典这个概念,保罗特别以马其顿教会作为例子。保罗提及马其顿教会不是为了羞辱歌林多教会。保罗没有说“你们看!马其顿教会这么积极。你们还这么懒散。丢不丢脸?”保罗绝对不是拿他们来做比较。这也不是激将法。保罗是因为从马其顿教会的经验,体会到筹款捐助就是恩典这个真理,而想把这个见证跟歌林多教会分享。哥林多教会想必知道马其顿那里筹了很多钱,可是他们未必知道原因。是保罗逼得很厉害吗?是有人中了六合彩吗?都不是。马其顿的热心来自于神的恩典。他们虽然在试炼中,却得到极大的喜乐。他们虽然极穷,却按耐不住对耶路撒冷教会的无限慷慨。这就是恩典的彰显。是恩典让他们如此的来回应神。是恩典让他们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来参与这次行动。他们对耶路撒冷行的是恩典。不过,是神让他们有机会,有决心来参与,那更加是恩典。 这笔钱包含了募捐,祝福,服事,参与和恩典的种种意义。我们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这些意义都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有关系当然就有感情。所…

Read More

如何处理教会事务

By Mandarin 中文

哥林多后书2:5-11的讲道 要了解今天这段经文,我们就要了解这段经文的背景。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写完哥林多前书几年后,发生了大事。一些从犹太地来的假教师侵入教会。他们企图分裂群体,远离保罗的真道。为了此事,保罗特别探访哥林多教会,企图解决此事。哪知道,保罗此行无功而返。哥林多教会拒绝他的劝勉。保罗因此伤心欲绝。他本来答应他们要再次回去。可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他语重心长地写信。这是一封严厉的信,如今已经失传了。保罗希望可以用这信来挽回他们。这封严厉的信果然奏效。提多把好消息带给保罗。保罗就用我们现在有的哥林多后书来继续鼓励他们。 在这纷纷扰扰的期间,显然有人得罪了保罗。可能此人对保罗不满,言语还是行为上让保罗到访的时候忧愁。保罗在那封严厉的信很可能有提及此人。众人也许因为保罗的劝勉就责罚他。保罗想必是知道这人已经悔过。所以在哥林多后书这段经文,提醒大家也要赦免他,停止他们的责罚。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我相信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里学习一些重要的观念,好叫我们在处理教会的事情上更有智慧。首先,我们在处理教会纪律的事情上,要小心“替天行道”的心态。什么是“替天行道”的心态?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如果自己不是当事人,不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么他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他必定是秉公办理。他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他的判决一定是大公无私的。他参与审理案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替天行道”。我在教会里有时会碰到这样的人。“晓晖牧师,这件事要处理,或这件事要改。我跟你讲不是因为我自己,我其实本身很随便。不过,我是为其他人,或者某某当事人,来讨回公道。我只是在反映其他人的意见。”弟兄姐妹,这就是“替天行道”的心态。这人把自己处于中立者的角度。他觉得这样做,他就没有徇私的嫌疑。所以,他的看法和判决都是客观和公平的。 对于这种“替天行道”的心态,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此人不单是叫保罗忧愁,他的行动其实是叫众人都有几分忧愁。保罗这样提醒哥林多教会,是要让他们醒觉,他们其实并不是中立者。在实行判决和处分的时候,他们其实也是带着受害者的心态,因为他们本身也有几分忧愁。当然,他们的确不是直接的当事人。受害的程度跟保罗比是不一样的。所以,保罗强调“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保罗之所以如此提醒他们,是让他们明白,他们并不是纯粹替天行道,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行道”。哥林多教会也许会抗议。“没有,我们并没有忧愁。我们是为保罗你打抱不平。”你们可能也有同样的争议。“我只是在帮忙解决问题。我并不是受害人。为什么说我也有几分忧愁呢?”不过,让我们扪心自问。真是这样单纯吗?作为教会的一分子,你真的可以完全中立,情感上无动于衷吗?我觉得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一个完全心如止水的中立者,是不可能,也不健康的。你有没有想过?众人这么多,为什么是你来打抱不平?为什么是你来追根究底?为什么是你来替天行道?那是因为你在乎这样的事。因为你在乎,因为你有情感上的牵动,所以你才会参与其中,主持公道。因为你在乎,正如哥林多教会在乎保罗的事,所以虽然不是当事人,也难免会有几分忧愁。 揭发这“替天行道”的心态并不是坏事。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处理事务上不可能毫无情绪。我们也坦然接受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我们难免被当事人所影响。我们是带着本身的感情投入判决的执行。可是,这并不是坏事。毕竟,教会是一家人。一家人里面的纠纷,没有人是局外人。我们是因为我们在乎,所以才会牵扯进去。虽然我们不是成为完全的中立者,可是这不是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自己的确有这样微妙的心理。我们明白,除了当事人,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也有那几分忧愁。我们如果如今明白,我们就可以小心提防自己的情绪。我们不是单纯的替天行道,我们也是感情受一点伤害的人。我们如果明白,如果小心,那我们的行动也会比较仁慈。我们不再是铁面判官。我们是为大家好的关心会友。 第二,我们要小心“对事不对人”的心态。“对事不对人”本来是很好的原则。我们要针对事情来处理,而不是针对人,作人身攻击。可是,在教会的事务,人和事真的可以分得这么清楚吗?在教会,我很怕有些人自认自己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特别绝情,特别公事公办。他们以为只要事事讲究原则,讲究正确的行政程序,那么他们就是“对事不对人”。既然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事情就可以干脆利落,手法就可以快捷彻底。可是,我要再问,在教会的事务,人和事真的可以分得这么清楚吗?不可能。所以,当这些人“对事不对人”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没有发现,他们其实是对事也对人。当他们在依法行事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心狠手辣。他们以为他们是在办事情,其实他们不明白,他们其实也是在针对人。教会的事往往莫过于是人的事。因而,纯粹的“对事不对人”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象。人和事是不容易分开的。 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他们责罚此人是对的。不过,责罚够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单是事,也是人。过分的责罚会带来反效果。特别是如果他们不注意自己时带着情绪“替天行道”,那就很容易做得过分,过火。如果,他们了解他们处理的不单是事,也是人,那就会考虑到人的脆弱。在适当的时候,以赦免代替处罚,以安慰代替谴责。那就更能得到改变此人的效果。保罗说:“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为什么说是“坚定不移的爱心”?意思就是,这爱心一直都存在那里,没有改变。这就把“人”的层面,完全表达出来。他们是在处理事,不过他们也是在处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起初为什么要责罚他?那是因为爱。所以,要用纪律是他归回正道。如今为什么要赦免他?同样是因为爱。所以,要在他回头的时候,用怜悯来鼓励他。 破除“对事不对人”的假象不是坏事。我们承认在教会的事情上,人和事是分不开的。各样的决定都包含影响人的层面。而在教会,对彼此兄弟姐妹,我们只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爱。所以,在教会的事奉,特别是在调解纠纷,维持纪律的时候,让我们记得每件事的背后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让我们以爱来处理,以爱来平衡自己,以爱来做出发点。如果人人不止是得到爱的管束,也得到爱的滋润,那就不会跌到,不会彼此伤害。 最后,我们要小心“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心态。什么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古时,传令的时候常常在信笺上插上某种动物的羽毛作为标记,数目越多表示事件越紧急。鸡毛只有点缀的效果,不是令牌本身。令箭则是旧时军中发令所用的小旗,他代表将帅的权利,可以用来指挥大军。所以,两者所赋予的权限相差甚远。“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意思就是:你所做的事超越了你自己所拥有的权限。哥林多教会是有执行纪律的责任。不过,他们的属灵领袖是保罗。是保罗赋予给他们这个责任。保罗有判断的权利,而哥林多教会有的是顺服的权利。可是,保罗也很清楚,他不是主人。教会的主人是耶稣。所以,他说“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保罗的赦免让哥林多教会能够赦免,然而保罗本身的赦免是因为耶稣基督的赦免。我们如果清楚我们的主权是在耶稣基督那里,我们就不会责罚超过我们的权限。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 这就是撒旦的诡计。他误导我们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上帝给我们尊贵的职责,但也很清楚的表明我们的权限。但如果我们想要自己做最大的主人,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我们要小心自己的鸡毛不是令箭。我们有爱人的权利。我们可以责罚,可以赦免。可是,我们要清楚,真正的生杀权在我们教会的主人耶稣基督那里。 也许你会问,我还年轻,也不是教会的领袖。这些观念跟我有什么关系?“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不但是书,神学也是一样。只有当事情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的预备根本不够。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自己?我应当如何看待别人?教会和教会的主人耶稣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神学观念,你从现在就要慢慢培养。希望到了时候,你就不会以为自己在替天行道。以为自己可以对事不对人。结果反而拿着鸡毛当令箭。听了这段经文,我们了解我们执法人是人,我们处理的也是人。而我们的权限从耶稣而来。希望到了时候,我们是柔和谦卑地处理事情。我们的心是善良,充满爱的心。

Read More

我们如何才是转向呢?

By Bilingual 双语

玛拉基书3:6-12的讲道 弟 兄姐妹平安。很高兴有机会能与大家分享神的话语。我相信今天的这段经文对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这段经文常常被引用来教导十一奉献。我还听说某间大教会甚至 每次奉献以前就会讲一小段关于奉献的道。而主要内容就是讲述玛拉基书这段经文。他们是这样的来解释这段经文。首先,他们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十一奉献。 经文说明,少缴十一奉献就是夺取神的东西。这可是天大的罪名。“人岂可多取神之物呢?” 所 以,必须遵守十一奉献。第二点,如果你没有交十一奉献,你就会被咒诅。他们就会问,你是不是最近生活不如意,或者健康欠佳?原因是不是因为没有交十一奉 献?最后一点,他们说,如果你愿意交十一奉献,那你就会得到神莫大的祝福。神要你亲自试试看,神要敞开天上的窗户,给你多到无处可容的祝福。这样好的奖 励,难怪这间大教会的奉献非常充足。 用 以上三点,这样的来了解这段经文听起来很有道理。所用的字句都是从经文里拿出来的。不过他们的论点其实似是而非的。我今天要诊重的来推翻这样的教导。其实 长安牧师每次教导奉献的时候都会强调不要乱用这段经文。所以大家可能已经听过。不过,今天既然主题是这段经文,让我仔细地来分析为什么这段经文不容易应 用。 首先,这段经文的对象是属于旧约(Old Covenant)的 犹太人。整本玛拉基书都在强调神和以色列子民所立下的约。这约当然包含了所有以色列子民必须遵守的律法。而十一奉献也是其中的一条律法。所以当先知玛拉基 向以色列人追究十一奉献的时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是他们和神立约的一部分。然而我们现今的基督徒和神所立的约却是不同的。我们的约是耶稣基督所立下的 新约(New Covenant)。而这个新约的律法只有两条。一是要爱神,二是要爱人。十一奉献并不在新约之内。我们不需要象以色列人那样遵守这条律法。所以,先知可以指控没有交十一奉献的以色列人是夺取神之物。因为那是旧约的律法之一。对我们新约的子民却不可以。 不 但如此,我们还必须了解十一奉献本身的意义。利未人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其中一个。他们负责敬拜礼仪和其他圣殿的工作。当然,他们这样就不能自己种田养家。 因此其他十一支派就负责供养他们的饮食起居。十一奉献就是供应利未人和维持圣殿的需要的方式。现今我们没有利未人的侍奉。当然,也就没有十个家庭需要供养 一个家庭的需要。所以十一奉献的意义在现今教会是不存在的。在古时候,如果没有徼交十一奉献,那利未人就三餐不饱。他们可能为了要自己想办法谋生,就会荒 废敬拜和圣殿的工作。所以,才会说不交十一奉献就是夺取神之物。侍奉神的仆人被夺取了。然而,我们现今相信的是人人皆祭司。我们每个人都要参与事奉。这样 的理念和十一奉献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我作为教牧是十分之十的奉献。你们作为这教会的一分子,你们也是十分之十的奉献。绝对不是古时候你用你们用十分之一 的奉献,来供养我十分之十的奉献。因为现在是人人皆祭司。现今教会敬拜或其他事工的事,不是单单我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你金钱上的奉献有没有十分之一,那 已经变为其次。更重要是你得奉献你的时间和精神来事奉神。我是利未人。你也是利未人。你不是只是负责奉献十分之一的另外十一个支派。所以,没有人可以指控 新约的基督徒夺取神之物。你本身就是神之物。 我 刚才已经清楚的反驳了少交十一奉献就是夺取神之物的论点。这论点对现今属于新约的基督徒是不成立的。我们现在要来看第二个论点:如果你不交十一奉献,就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