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神的祝福

By Mandarin 中文

上行诗诗篇128篇的讲道 1敬畏耶和华,遵行他的道的人,是有福的。 2你必吃你亲手劳碌得来的,你必享福,事事顺利。 3你的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的儿女环绕着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树的枝条。 4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这样蒙福。 5愿耶和华从锡安赐福给你;愿你一生一世得见耶路撒冷的繁荣。 6愿你得见你儿女的儿女。愿平安归于以色列。 我 最近跟一个神学院的同班同学在谈天。说着说着就讲到新加坡某间大教会。我说这件教会有很多会友,影响力当然也很大,可是他们的神学很极端,我感到非常可 惜。问题出在哪里?这间教会只强调福音的恩典,而完全否定做门徒的代价。所以,他们只强调福音所带来的祝福,例如健康,富裕,医治与自由。但是,我对我朋 友说圣经的见证却是基督徒也有患难,逼迫与灵命成长的辛劳。因此,我觉得这间教会只强调福音好听的一面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圣经的。我的老同学,现在也 是另一间教会的教牧,就质问我,“那你认为一个基督徒的生命,是祝福多,还是苦难多?”我就说应该是好坏参半,有喜乐的时刻,也有哀伤的时刻。那我朋友就 问“既然是好坏参半,那你在讲道的信息,是祝福多,还是苦难多?”啊!这个问题可真把我问倒了。我在讲道里面常常强调作主门徒的代价,付出,预备会友面对 苦难,却真的是很少提到祝福。就算是有,也是着重在永生的祝福,属灵方面的得着。扪心自问,这难道不是极端?圣经多处经文,就象诗篇128明明白白的表明 神对他子民的祝福,是毋庸置疑的。我自我反省,为什么很少主张甚至肯定神的祝福呢? 我想主要 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难免会看重永恒,属灵的事物,因而看轻在世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所以,克服世界的诱惑,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我的重点,因 而安逸的生活,物质上的充足,这些课题就被冷落了。这样的二分化是不正确的。圣经里面,尤其是旧约,没有厚此薄彼,神对于我们每日的生活是一样关怀的。这 也是为什么神在旧约建立神的国的时候,是在一个具体的迦南地建立。神要通过以色列人每日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来表明他的同在,他的心意。所以,在地的经 历是可以反映在天的荣美,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所以,我轻看在世的富足是错误的。 第 二个原因,我所面对的会众的生活情况个个都不同。我可以在讲道里面保证神的祝福必定临到神的子民。这不是困难的事。圣经的应许我照样搬出来就是。对于那些 蒙福的,那自然是没问题,因为所听到的和实际体验是一致的。可是,我要真么面对那些遭遇是相反的?说起来是比较难为情的,我害怕这些人跟我追债。“你说基 督徒会怎么好,怎么好。为什么我却不是这样?”我因为害怕面对这些难题,而避免肯定神的祝福。我怕我说得天花乱坠,听道的人每个来跟我对兑现支票。追根究 底,我觉得我这样的态度有两个错误的观念。第一个错误是高估了自己的责任而藐视了上帝无限的作为。我的责任是诚实的传达神的话,而不是为了提高可信度,符 合群众而扭曲了福音的震撼性内容。第二个错误是苦难虽然真的是苦,但不是完全是负面的。我应该培养一个正面,积极,乐观的方式来看待苦难。所以面对遭遇不 好的会友,我应该把改变生命景况的主权交给上帝,也同时进一步领会苦难的价值。 由此看来,我 很少主张甚至肯定神的祝福的原因是不成立的。根据圣经的启示,神对于敬畏他的人,遵行他的道的人的应许是祝福。祝福当然少不了永生的盼望。神的祝福当然也 少不了其他一些抽象的理念,象心灵上的平安和喜乐。但是,今天诗篇128所形容的祝福,却是非常具体实际的。神的祝福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历得到的。美好的丰…

Read More

(Chp 27) 登山变像的意义

By Mandarin 中文

Passage: Luke 9:28-36 耶 稣登山变像,是耶稣的身份与使命的最终启示。也许大家会以为我说得太夸张了。怎么能将这一件事情含盖耶稣的身份与使命。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五十一节 后,开始了耶稣往耶路撒冷旅途的描述。旅途中耶稣的教训,比喻和神迹,对于他自己的身份与使命的最终启示不只一次。可是唯一的不同点是,这段经文里,耶稣 没有说话。我们不是凭着耶稣的正面启示,而是靠着剧情的内容来推断。而路加也毫不含糊地把变像的重点带出来。 首先我们来看耶稣的身份。首先 我们看到耶稣祷告的时候,面貌改变,衣服洁白发光。原文里的发光,有好象闪电发光一样的明亮和富震撼力。耶稣的面貌发光使我们联想到摩西在西乃山与神对话 后,也是脸上发光。犹太人就会明白当神的脸光照你,就表示你得到神的喜悦。能照到脸上发光,耶稣与父上帝的亲密度是可想而知。路加更强调耶稣是在祷告的过 程中变像,更显露耶稣与父上帝的关系非比寻常。而衣服发光却带出了另一个层面,那就是耶稣的神圣性。因为犹太人的文学里,天使或其他属天的活物常是穿着发 亮的白袍。不过耶稣发亮的程度却更为突出,层次更高,好象闪电发光一样。第三十节和合本的翻译是“忽然”,原文里没有这个字,翻译的人是想带出事件的奇特 性,强调摩西与以利亚出现的爆发性。原文是什么呢?普通的翻译是“看哪!”门徒都在睡觉,路加在叫谁看呢?是的,路加是叫读者看,而且是注意看。所以看 哪!摩西与以利亚在荣光里显现。路加还怕读者没看,当门徒醒过来,看见的正是耶稣的荣光。可想而知,这是何等的荣光。不只带出了耶稣的神圣,也表达了他与 神的亲密。 我们当中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摩西和以利亚出现?学者的意见不少,各有各的道理。学者却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是耶稣的身份是超越 了摩西和以利亚。以摩西和以利亚在犹太人眼中的地位,耶稣的身份的尊荣是非同凡想的。第二耶稣变像证实了,他不是摩西也不是以利亚。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废 话。可是这次的经验解决了耶稣在十八节的问题,也解决了希律王在第匕节的困惑。耶稣不是摩西以利亚,他的身份超越了他们。 (Lk 9:18-20) 18 Once when Jesus was praying in private and his…

Read More

爱的真谛

By Mandarin 中文

弟兄姐妹,我们要清楚看明白这点。我们做事情最怕就是白做。白跑一趟,白忙一场,空欢喜一场,没有人希望做这样的事。可是,如果我们在运用恩赐的时候没有爱,这就是下场。你不管搞到多风光,多成功,多耀眼,在神那里,你只是在为自己摆架子。你所做的一切是虚无的,是空的,是毫无价值的。你就算在教会里面多忙碌,多有成就,多有仰慕者,但如果不是出于爱,你白活了。但是,如果是出于爱,就算没有人知道,神知道。每样都有价值,每样神都记得。我在这里说得彻底,斩钉截铁,因为我要打破一切幻梦,一切假象。我们都要扪心自问,我们每个星期来敬拜,来运用恩赐, 来事奉,是因为什么?如果,没有爱,那没有价值,只是在空摆架子给人看。 如果爱真的不可缺少,那为什么不是每一个信徒都可以做到呢?是能力的问题,还是意志力的问题?是会不会的问题,还是要不要的问题?其实,两者都是。说到要以爱来在信徒群体里面运用恩赐,信徒往往是不会,也不要。千万不要以为爱很容易,那是一生的学习,一生的成长。保罗对于那些不会爱的信徒,有所教导。 第二点,爱是行动,不是心动。爱不是好感,不只是感情,爱更是要通过行动体现出来。 • 爱是恒久忍耐。这不是守株待兔。爱是耐心等候时机。爱不是鲁莽,不是冲动。爱的行动不是随心所欲,随性而发。爱的行动是积极等待良机。行动的时候,要合适又合时,这就是爱。当你在教会里面和人有冲突,你也许等到气消了,也许坐下来喝咖啡的时候,总之你时刻等待最好的时机去和解,这就是爱。 • 爱又有恩慈。这指的是爱表达恩慈。重点是表达。善良的人一定要行善。借着神所赐的恩赐,以行动表达出来的恩慈才是爱。领诗可以通过几句温柔的话表达恩慈。讲道,招待都可以这么做。当你在教会,看到有人有痛苦,你用爱心慰问,为他祷告,给他温暖,这就是爱。 • 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嫉妒就象心头在燃烧的一把火。自夸和张狂就像膨胀中的气球。燃烧和膨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爱是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心怀意念。是否已经起了嫉妒心,那就要趁早扑灭。开始自傲,赶紧泄气。因此,爱的行动是常常纪念群体的好处。人家好,是群体的福分,自己好,同样是群体的福分。当你在教会,庆贺别人的恩赐,谦虚分享自己的恩赐,这就是爱。 • 爱是不作失礼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爱的行动就是观察,了解别人的感受。有很多事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关乎礼节,礼貌和品味。爱绝对不会因为私欲而惹人反感。爱以克制自己的行动尊重别人。在严肃的场合,收敛自己的喧哗声,穿着端庄,没有迟到早退,这就是爱。 • 爱是不轻易动怒,不计较人的过犯。轻易动怒就像有人整天用尖锐的东西激怒你。计较人的过犯就像记账一样,斤斤计较。被激怒,和记账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爱是不断的学习敞开胸怀,排解心中的怨恨和苦毒。不让自己变成定时炸弹,或地雷区,一触即爆。爱的行动就是学习看淡自己的虚荣心,学习宽恕,心情放轻松。当年长者愿意放下身段,跟青少年亦师亦友,这就是爱。 • 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不喜欢不义”的翻译不好。原文是“不在别人做错的时候沾沾自喜”。有些人为了炫耀属灵上或道德上比别人优越,当别人跌倒的时候,他们就幸灾乐祸。他们的口头禅是“早跟你说了”。这不是爱。我们一同奔跑生命的道路,不是在比赛,而是彼此扶持,到达终点。别人的失败不是我们庆幸的时候,相反的当别人追求真理的当儿,才是我们高兴的时候。当我们的敌人浪子回头,我们为他们欢悦,这就是爱。 • 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的翻译不好,让我们以为什么都要接受。原文的重点是没有止尽。所以,爱是绝不停止支持,绝不停止相信,绝不停止盼望,也绝对不放弃。“包容,忍耐”的翻译也不好,原文是“像支持屋顶的支柱一样支持,保护,不放弃”。所以,爱不是一味的仍然,纵容。有时,爱的行动可以是责罚,可以是又狠又痛苦,可是当你的理念是永不放弃的时候,这就是爱。 你可能会觉得,我的问题不是能力而是意志力,我会,可是我不肯,也不要爱。我不能逼你,但我可以保罗的话鼓励你。第三,爱是过去,不是过去。爱有一个特点,是什么都没得比的。爱可以过去到永恒。不管是什么恩赐,预言,方言,知识,到了永恒都没有用了。在永恒里面,全都成为过去。为什么?因为完美的来到,我们就用不着不完美的了。三个比方。当你明白事理,成人的时候,还像小孩子想事情吗?不会!当你可以跟人面对面,你会用镜子来看他吗?不会!当你在神面前的时候,你还在乎你以前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吗?不会!所以一切恩赐在完美的永恒里都要过去。可是,爱过去到永恒。到了永恒,爱只有更灿烂,更丰盛。我们现在以信心依靠主,以盼望等待主。但见主面的时候,信心,盼望都到结局了,都要过去。但爱却在见主面的时候充满到永远。所以弟兄姐妹,爱有时很难,改变自己很辛苦。你不想,不肯,也不要。但爱是过去,不会过去。爱是你今生今世唯一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很难,不过很值得。让我们一起努力。

Read More

气度让人海阔天空

By Mandarin 中文

对于人生中免不了要面对的这个课题,上帝自然也要面对,并且上帝也要显明自己的旨意。登山宝训是形容一个上帝的国度,而耶稣是这个国度的君王。他需要在这个关于报复和纷争的事上,让他的子民晓得如何来处理。神的子民要以耶稣的道来作为活在神国度里的生活准则。可是,这不意味着耶稣在制造新的条例,耶稣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耶稣又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又是什么呢?就是指很片面、以自我为中心来了解律法。摩西的律法有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当时的犹太人领袖却扭曲了它原来的精神,把原属于司法界的公理,沦为私人寻仇报复的理由。 讲到这里,我刚好看到一段李敖先生在节目《李敖有话说》如何误解此律法的讲说,以下是李敖的话: “我告诉大家,我觉得我比别人聪明。为什么聪明呢?因为我不太被人家骗,我才变得很聪明。我自己有一种力量,内发的力量,那种力量,我告诉大家,没有人教我,可是我主动学来的,向什么人学来的,向以色列人学来的,向犹太人学来的。我跟大家说,犹太人是全世界人缘里面最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内聚性特别强,换句话说呢,他的小团体非常严密,非常的排外,对别人不信任,斤斤计较,占别人便宜,可是犹太人有他一些基本的精神和信念,是我李敖所佩服的。我举个例子,我们中国人讲,吃亏就是占便宜,犹太人从来不这样想,犹太人想,吃亏就是吃亏,那我吃亏了我还能活吗?我被人骗了我能活吗?好歹我要占便宜回来,这是犹太人。所以犹太人的信仰是什么?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没有说我原谅你了,我以德报怨了,没有这个事,你欺负我了,你整了我了,我就是跟你干到底。” “我李敖就这种人犹太人,我告诉大家,为什么我喜欢犹太人,代表有正义感,我的名言是说,注意喔,那个能够有仇不报的人,就是忘恩负义的人,这两种人是一种人。为什么呢?他有仇不报的人,他这个人是非观念不明确,含糊,所以他就会对你忘恩负义,所以我喜欢那种有仇必报的人。可是你李敖是不是器量太小了,有仇必报,错了,当我报了仇,我惩罚了我的仇人以后,我的仇人被我惩罚了以后,他向我低头,或者他认错以后,他可以变成我的好朋友,我会原谅他,可是一定要经过惩罚经过制裁。我有很多好朋友,是我以前的仇人,在法院都被我告过的,不是吗?这就是我的标准。” 李敖把旧约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解释成追根究底的报复心理。他觉得这样才有正义感,有仇不报的人反而是忘恩负义的人,因为是非不分。当时候的犹太人领袖,相信也是有同样的想法。这是错误的。正如耶稣所说,我们不可与恶人作对。意思就是我们不可以恶人的方法来回报恶人。因为恶人以恶待我们,那已经是错了。如果我们自己以恶人的方法回报,其实我们也成了恶人,而整个情况只有恶上加恶,绝对没有公义。如果我们因为为了报复而恶上加恶,那才是真正的是非不分。 那么“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怎么解释呢?其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法官或公正人,用来衡量赔偿或还公道的指标。在古时候,没有律法的社会,对于报复根本没有节制。你打我一拳,我可以要你的命;你杀我一个人,我可以杀你全村。所以在创世记4章23到24,就有一个叫拉麦的人这样说: 23拉麦对他两个妻子说:”亚大、洗拉,听我的声音;拉麦的妻子细听我的话语: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 24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 这是一个没有法制的社会的写照。 因此在摩西的律法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本来是要控制无节制的报复,在律法上澄清受害人得到应有的赔偿。 所以犹太人领袖要把律法界的评审指标,用来做个人的报复理由是不合理的。耶稣明白律法的精神是要限制报复,而绝不可能是要纵容报复,或鼓励报复的心理。在这里我刚才已经讲明了,做个人的报复,只有恶上加恶,不但向你行恶的人是犯了罪,你以恶回报的时候,你也同样是犯了罪。 然而,主耶稣的“有仇不报”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退让,也不是向恶势力低头;更不是要息事宁人,当作什么也没发生过的阿Q精神。耶稣与这世上的罪恶是绝对对立的。耶稣的使命是解决仇恨。耶稣的国度是要来停止暴力,因此耶稣的身份是和平之君。耶稣所以不容许报复,是因为报复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有一句老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么耶稣如何如何来解决问题呢?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现在想象如果你是一个恶人,你用很羞辱的方式反手打人的右脸;被打的人反而拿左脸给你打,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会乘机左脸也打下去?也许吧。这是许多基督徒读这段经文的想法,所以我们都不敢把左脸给恶人,因为恶人变本加利是有可能的。然而,如果我们认真的来想象,你用很羞辱的方式反手打人的右脸;被打的人反而拿左脸给你打,你会有什么反应?我想你的第一个反应应该是很吃惊。反过来说你打了对方的左脸,对方还手,然后,你再还手,这样子的一来一往才是正常的情形。而你打对方左脸,他自己给你右脸打,你一定很吃惊,肯定预想不到。 弟兄姐妹请放心,耶稣不是叫我们去给人家打脸。这里就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一样,是一种比喻。我们虽然不是盲目的跟着字面上的解释,却和字面上的精神是一样的。耶稣叫我们如何回应恶人的行为,是非比寻常的,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的。耶稣的教导是恶人以恶待我们,我们反而以善待他们,就好比我们让他们再打左脸一样,是跟报复完全相反的回应。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也有异曲同工的解说。 (罗12章17-21节) 17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18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19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20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21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如果我们以恶报恶,其实我们是为恶所胜,中了恶的圈套,如此我们只有增加这世上的恶,这绝对不是耶稣的国度的情景,这也不是律法原来要控制暴力的精神。报复只有满足个人的私欲,而且会使到报仇者的本质变成了仇恨的本质,这绝对不是属灵的果子。耶稣要解决恶的方法就是以善胜恶。“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这是保罗引用箴言如何来对待仇敌的经文。把炭火堆在头上的一个解释就是悔改认错的表现。当我们以善报恶的时候,更加吃亏的可能是必然的。不过,我们多走一里路的举动,也让对方有一个猛然反省的可能,提供给恶人一个悔改的机会。若能化敌为友,那是尽善尽美的事。而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这当然不是指恶人。不过,这同样是与人和睦的原则,讲究的是宽容慷慨的气度。每当我们行出天国里待人处事的爱的表现,我们不但自己领会神的子民的尊贵身份,我们也提醒主内弟兄姐妹我们都一同活在神的国度里面。 我曾经听过一个见证,是禧年堂的弟兄姐妹。他跟另一位主内弟兄姐妹因为做生意上的事情,产生了误会,我们把他们称为A会友和B会友。后来,每逢B会友见到A会友就给他脸色,对他的孩子也是一样。B会友虽然绝不是恶人,但主内弟兄姐妹若不能和睦彼此相爱,这是恶的彰显。如果A会友也来个“你做初一,我做十五”,那这样的纠纷我想几十年都解决不了。象这样主内弟兄姐妹彼此之间几十年的不和,其实一点都不稀奇,这是很遗憾的事。不料A会友不肯善罢甘休,这果然是上帝忌恶如仇的精神。他不愿意这样的景况持续下去,他决定继续不计较,不报复,以爱来回应。后来B会友有一宗丧事,A会友就去慰问帮忙。结果,他们化解了误会,关系就恢复正常了。 听了这个见证,可能你觉得是在形容你。感谢主,其实教会就是神的国,化敌为友的事其实应该是习以为常的事。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纠纷是难免的,但重要的是以善胜恶。但如果听了这个见证,你很向往这样的结局,可能是刚开始的误会或者几十年的恩怨情仇,那我们首先就要停止报复,然后要以爱来回应。可能你会有“是他先惹我的,他应该先认错”的想法。可是,正如耶稣教导我们的拿右脸给人打一样,这本就是准备吃亏的念头。为的是要以善胜恶。 我们以善胜恶的心态,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耶稣的登山宝训是以“耶稣是王,这是神的国度” 为大前提。当我们活在神的国度里面,我们要降服在上帝的主权里面。保罗的书信就把他的意义讲明了:“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我们之所以有仇不报,不是因为我们善恶不分。我们不自己来报复,那是因为我们清楚报复罪恶的是上帝,审判的主权在于上帝。我们只管以爱对人,所有的不公平不公义由上帝来处理。这就是我们作为上帝国度的子民信念上的不同。 依此类推,如果我们是在世上带有权柄,有实行公义的职份,可能你是审理案件的政府人员,可能是调节纷争的经理老板,我们也有义务赏善罚恶。以德报怨讲的是不可个人寻报私仇。可是若我们是一位执行公正的人一定要秉公办理,这样行善的人才能有继续以善待人的信心,才不会以恶报恶,自行了断。就如足球场上的裁判,如果受害人还手或还头,都一同被罚。若裁判赏罚分明,球员就不必自行报复。所以保罗在罗马书13章3到4节继续说: 3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 4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地佩剑。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 所以我们知道在世上作为执行公理的人,他们有秉公办理,赏善罚恶的任务。同样,我们也相信我们活在上帝的国度里面,神也是秉公办理,赏善罚恶,带来公平,因此我们对人不要自行报复,而是凡事上以善待人,以德服人。也许听到这里你想这只是个理想,我们都不是圣人,达不到这个境界。的确,以善待人,以德报怨是不容易的事情,去爱自己的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正如上个星期长安牧师所讲的道,我们都是披上基督来活出属于神的新生命。所以力量不在于我们自己,是从耶稣基督而来。 最后我要劝勉亲爱的弟兄姐妹,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都是领受恩典在主里新造的人。因此我们都有着使人和睦的呼召。我们所领受的恩典都是神白白赐给我们的,就算我们在世人眼里看为愚拙,做了愚笨的事情,但我们能换来的是上帝的爱,那才是真正的智慧人。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善胜恶,我们就能真正解决这世上的恶与仇恨,因为这是上帝自己要成就的事。愿上帝不断赐给我们属于他的爱,让我们也能彼此相爱,胜过一切的仇恨,把一切的不公义都交托给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