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h Us
+65 6223 5203
最近,我看了一个网上的视频。是一个著名心理学教授的讲座。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心理辅导主要就是让人面对真理。若一个人可以坦诚承认自己的问题,确定问题,那就可以一起探讨问题,处理问题。此人通过一个面对真理的过程而渐渐变得更好。如果辅导过程中讲的一直是偏离真理的假象,那多少的辅导都于事无补,因为此人仍然活在自己的谎言中。但是,要让一个人面对真理也是最难做到的事。因为人往往自欺欺人,选择活在自己虚构的假象中。弟兄姐妹,我们愿意面对真理吗?但愿这成为我们新年的立志宣言。我们今年的主题是“新”。我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有新的开始,新的气象。我们的神是一位能够带来新创造的神。所以,我们人是能够倚靠神的真理和圣灵来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世界。不要以为人非得就是永远死性不改。不是的!只要愿意面对真理,依靠圣灵,人是可以不断更新改变的。 今天的经文到了约翰福音第7章,耶稣其实已经显了5个神迹,也说了该说的话。也就是说,光已经亮出来了,照在黑暗中。问题只是黑暗接不接受这光。对于真光的照耀,经文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反应:25 耶路撒冷人中有的说: 26 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基督吗? 27 然而我们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只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31 但众人中间有好些信他的,说:“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 40 众人听见(耶稣说的)这话,有的说:“这真是那先知!” 41 有的说:“这是基督。”但也有的说:“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 42 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 45 差役回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他们对差役说:“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 46 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 50 内中有尼哥迪慕,就是从前去见耶稣的,对他们说: 51 “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 52 他们回答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 一边的人很肯定耶稣就是先知,就是基督。另一边的人却很肯定他不是。你们看的出两种反应的差别在哪里吗?一边的人是根据耶稣的话,和耶稣所行的事做判断。另一边的人就因为他来自加利利而否定他。其实,当时的任何一个人若真正听了耶稣本人的口供,知道了他所做的事后,结论本应该是:耶稣绝对是从神而来。因为耶稣所说的话,所做的是都是出于神的。坦诚面对真理的人,本应该是这样的结论。但这些犹太人,打听到耶稣从加利利开始他的侍奉,而他起初的门徒都是加利利人,所以认定耶稣是加利利人,而以这点来否定他。 请你们想想,耶稣其实是伯利恒出生的,这个事实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第二章都有记载,但是约翰福音却偏偏没有用这个论点为耶稣辩护!当有人质疑:“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约翰大可以说:他们并不知道耶稣是伯利恒出生。甚至耶稣当场就可以这样为自己辩护:我其实是伯利恒出生的。但耶稣却没有!为什么?因为说到底,你以为这些宗教领袖真是因为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而拒绝耶稣的身份吗?其实,何西阿先知和约拿先知都来自加利利。他们只是用加利利这个借口,来掩盖他们的偏见。其实就是都市人对于乡下人的一种优越感和偏见。以前在韩国,首尔人就瞧不起首都以外的人。在中国,城市人和乡下人也有同样的区别。在以色列地带也是如此。我们在耶路撒冷做龙头老大这么久了,哪里会让你这个乡下来的黄毛小子来搅局?很可惜,他们的偏见反而成为了他们辨别耶稣的绊脚石。 今天,首先,我们要脱离肤浅的认识上帝。你们也许有听过,有些人拒绝耶稣是因为基督教是‘洋教’。他们觉得这是外国人的信仰,我们华人自己有宗教,哪里可以信洋教。当然,可能也有一些人很崇洋,所以才加入基督教。这也是肤浅的。我们的神,不管是区域,还是民族,这些都不再重要。 弟兄姐妹,认识耶稣的关键就应该按照51 听本人的口供,和知道他所做的事。这也是旧约律法的要求。Deuteronomy 18:…
Thank you for coming for tonight’s Ash Wed service. I know that in the middle of a busy work week, it takes an intentional effort to attend this service. May…
The story in today’s text brings us to a time of celebration. But as far as Jesus and the people around him were concerned, it was more a time of…
The story in today’s text brings us to a time of celebration. But as far as Jesus and the people around him were concerned, it was more a time of…
经文:约5:1-18 1.耶稣医治一个卧床38年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神和人相遇,人得医治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的地方,一个叫作毕士大的池子旁边(5:2),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5:3)。其中有一个是病了38年的人。为什么这些病人聚集在这里呢?据说是因为知道主的天使会按时下池子里搅动水。而且,水动起来之后,只有那些先下去的,无论害什么病都能痊愈。所以他们都聚集在这里,等待时机,下水得医治。 这时,我们看到耶稣主动来接近这个病了38年的人,他躺在那里,耶稣主动地来与这个病人对话,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耶稣一开口就询问他,“你要痊愈吗?”病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说,“要!”,而是抱怨说,他没有机会下到池子里,因为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他放在池子里。并解释说,他刚要起身下到池子里的时候,就有别人比他抢先一步,先下去了。 耶稣听到他埋怨的话后,对他说了第二句话:“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听到这句话后,这个人就立刻痊愈,于是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耶稣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圣殿里。当耶稣遇见他的时候,对他说了第三句话,“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来提醒这个人不要再犯罪。我们从经文里看不到这个人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得病是不是因为他犯罪,因为按照犹太人的想法,总是把病和犯罪连在一起。我们只知道耶稣最后提醒和劝告这个人不要再犯罪了,否则犯罪的后果会比先前更加严重。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只用三句话:第一句,“你要痊愈吗?”来询问病人是否有要痊愈的意愿。第二句,“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句医病的话。第三句,“不要再犯罪了。”这是提醒的话。用这三句话,耶稣改写了这个病人38年的人生悲剧。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这就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与耶稣相遇,得耶稣医治的故事。也是一次人有机会和神相遇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约翰也记录了这 个人得医治之后发生的事情。 当这个人得医治,拿起褥子走了之后,引起了宗教当局犹太人的注意,因为他们看到一个人拿着褥子在走动,这如果在平时,是很正常不过的,可问题就在于当天是安息日,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安息日动用到劳力的工作是被禁止的,其中米示拿第39条禁令严格禁止在安息日【把一个物件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处。】[1] 因此,犹太人就来向这个人兴师问罪,告诉他,“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以的!”那么,这个人回答说,“是医治我的那个人叫我拿的。”言下之意,不是他自己要拿的,把责任推在耶稣身上。于是,犹太人开始问他,“那个叫你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他回答不上来,因为他得医治后并没有过问过这个人是谁。 而后来,当耶稣在圣殿再次遇见他,跟他说话,当他得知耶稣的名字之后,他就立刻跑去打小报告给犹太人,说那人叫耶稣。或许他想急于脱身,心里想,只要把耶稣的名字报给犹太当局,犹太人就会去找耶稣的麻烦,而不会再追究他的责任。果然,犹太人后来就去找耶稣,并且逼迫耶稣,甚至想要杀他。从这一点来看,这个蒙耶稣医治的人,反而在耶稣受逼迫的事情上有份。 故事到这里,我们观察一下这个38年病人得医治之后的所行所为:在面对犹太人质问时,为了明哲保身,能逃脱干犯安息日禁令的罪责,他把责任推在耶稣身上,使犹太人的矛头对准耶稣。/在与耶稣有机会在圣殿再次相遇,得知耶稣的名字后,他抓紧时间去向宗教当局报告了耶稣的身份,在耶稣后来受犹太人逼迫的事情上有份。显然这个人尽管被医好了,但看起来他对上帝在耶稣身上彰显的大能和同在却视而不见。他更关心的是他正站在地上的权柄面前。并且在如何逃脱地上的权柄制裁上很有自己的一套。耶稣的善举,这里得到的并不是人对他的信靠和感激,而是逼迫。 2.爱能医治,不在于你的判断,(完全出自)在于上帝的恩典。这是我们的好消息! 看到这里,我们心中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样既不信,又不懂感恩的人,耶稣还医治他?圣殿旁边的池子边上躺着那么多的病人,为什么偏偏耶稣选中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医治呢?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个《农夫与蛇》[2] 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农夫看到路边有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怜悯它,把这条蛇揣在他怀里,可是等蛇温暖了之后,就把农夫咬了一口,农夫就死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在帮助人之前先要判断和分辨这个人的好坏,再给予帮助,以免被爱所伤。这也是我们人所持的普遍的想法,或者说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可是我们看到上帝的想法却和我们人普遍的想法很不同。当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不信,忘恩负义的人时,难道耶稣不知道吗?相信耶稣早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可耶稣为什么还是医治了他! 我们看到,尽管这个人后来不信,也不感恩耶稣在他身上所做的。但上帝的爱和怜悯还是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这是完全出自上帝爱和怜悯的恩典。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多好,对耶稣多么明白,多么有信心,多么感恩,而他之所以得医治,是完全出自上帝爱和怜悯的恩典。至于对于上帝的恩典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临到什么人身上,上帝保留给了自己,上帝拥有自己的主权,这对于人来说,实在是个谜,人无法参透。 如果我们愿意从思考什么类型的人有资格、值得、当得起耶稣的帮助和医治?耶稣选择哪一类的病人医治?祂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类理论性的问题,却又只有上帝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中跳脱出来,那么这个38年病人得医治,既不感恩,也不信耶稣的故事却可以把我们从理论层面带到实际层面,从旁观的理性分析者进入实际的状况,从冷冰冰的分析带到动情动心的境况,我们似乎从这个38年病人的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影子。 其实我们人的真实情况是,有的时候我们好像是善人,能行出善举,有的时候我们又好像是恶人,行出不好的恶行。当我们接受来自上帝或人的恩惠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心存感恩,有的时候我们也像这个38年的病人一样得恩惠得医治后并没有感激之心,或是只有那一刹那,或是那一段时间的感激之心,之后我们的心就转为冷漠。对上帝给予我们的恩惠,或者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恩人也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保全自己,我们也会背地里做一些暗箱操作的事,这就是我们人的真实的景况。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我们会庆幸约翰福音里记载了像病了38年这样不知恩图报的人却能够得耶稣爱的怜悯和医治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好消息! 因为我们发现,不在于时好时坏的我们,表现怎样,行为怎样,而在于上帝的爱与怜悯的医治愿意临到像我们这样的罪人!从这个不懂感恩也不信的病人得耶稣医治的事情,看到我们自己得医治的希望! 我们看到,神离这38年的病人并不远,这本来只应该是只有天上有的美善,却降到人间,与人交流。正如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条直线,神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在于一次的相遇,一次耶稣与人相遇的故事,却彰显了神完全的爱与怜悯,权柄和能力! 3. 爱能医治,之后呢? 38年的捆绑,38年的期待,38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38年的无奈和无助,在见到耶稣后,耶稣的一句话就完全解决,耶稣能够在人身上彰显这样的权柄和能力!彰显医治的能力对创造天地的上帝来说是能够的,也是愿意的! 17节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但我们观察整本约翰福音,却只记录了耶稣所行的7件神迹,包括今天的医治病了38年的人这一件。这么少的神迹记录,约翰似乎想要表达的是,上帝要彰显神迹,但神迹本身不是目标和目的,上帝是要透过神迹彰显祂自己!让我们看见上帝自己! 今天的世界,上帝还在彰显祂自己!让我们看见祂自己!像病了38年的人与耶稣相遇,这样神人相遇的故事还在发生,耶稣的医治还在继续…而且不照你我的评判标准,不在于你我有多好多坏,祂的爱的医治还会临到我们! 不过,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耶稣的爱能医治,之后呢?…
经文:约5:1-18 1.耶稣医治一个卧床38年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神和人相遇,人得医治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的地方,一个叫作毕士大的池子旁边(5:2),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5:3)。其中有一个是病了38年的人。为什么这些病人聚集在这里呢?据说是因为知道主的天使会按时下池子里搅动水。而且,水动起来之后,只有那些先下去的,无论害什么病都能痊愈。所以他们都聚集在这里,等待时机,下水得医治。 这时,我们看到耶稣主动来接近这个病了38年的人,他躺在那里,耶稣主动地来与这个病人对话,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耶稣一开口就询问他,“你要痊愈吗?”病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说,“要!”,而是抱怨说,他没有机会下到池子里,因为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他放在池子里。并解释说,他刚要起身下到池子里的时候,就有别人比他抢先一步,先下去了。 耶稣听到他埋怨的话后,对他说了第二句话:“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听到这句话后,这个人就立刻痊愈,于是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耶稣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圣殿里。当耶稣遇见他的时候,对他说了第三句话,“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来提醒这个人不要再犯罪。我们从经文里看不到这个人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得病是不是因为他犯罪,因为按照犹太人的想法,总是把病和犯罪连在一起。我们只知道耶稣最后提醒和劝告这个人不要再犯罪了,否则犯罪的后果会比先前更加严重。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只用三句话:第一句,“你要痊愈吗?”来询问病人是否有要痊愈的意愿。第二句,“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句医病的话。第三句,“不要再犯罪了。”这是提醒的话。用这三句话,耶稣改写了这个病人38年的人生悲剧。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这就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与耶稣相遇,得耶稣医治的故事。也是一次人有机会和神相遇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约翰也记录了这 个人得医治之后发生的事情。 当这个人得医治,拿起褥子走了之后,引起了宗教当局犹太人的注意,因为他们看到一个人拿着褥子在走动,这如果在平时,是很正常不过的,可问题就在于当天是安息日,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安息日动用到劳力的工作是被禁止的,其中米示拿第39条禁令严格禁止在安息日【把一个物件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处。】[1] 因此,犹太人就来向这个人兴师问罪,告诉他,“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以的!”那么,这个人回答说,“是医治我的那个人叫我拿的。”言下之意,不是他自己要拿的,把责任推在耶稣身上。于是,犹太人开始问他,“那个叫你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他回答不上来,因为他得医治后并没有过问过这个人是谁。 而后来,当耶稣在圣殿再次遇见他,跟他说话,当他得知耶稣的名字之后,他就立刻跑去打小报告给犹太人,说那人叫耶稣。或许他想急于脱身,心里想,只要把耶稣的名字报给犹太当局,犹太人就会去找耶稣的麻烦,而不会再追究他的责任。果然,犹太人后来就去找耶稣,并且逼迫耶稣,甚至想要杀他。从这一点来看,这个蒙耶稣医治的人,反而在耶稣受逼迫的事情上有份。 故事到这里,我们观察一下这个38年病人得医治之后的所行所为:在面对犹太人质问时,为了明哲保身,能逃脱干犯安息日禁令的罪责,他把责任推在耶稣身上,使犹太人的矛头对准耶稣。/在与耶稣有机会在圣殿再次相遇,得知耶稣的名字后,他抓紧时间去向宗教当局报告了耶稣的身份,在耶稣后来受犹太人逼迫的事情上有份。显然这个人尽管被医好了,但看起来他对上帝在耶稣身上彰显的大能和同在却视而不见。他更关心的是他正站在地上的权柄面前。并且在如何逃脱地上的权柄制裁上很有自己的一套。耶稣的善举,这里得到的并不是人对他的信靠和感激,而是逼迫。 2.爱能医治,不在于你的判断,(完全出自)在于上帝的恩典。这是我们的好消息! 看到这里,我们心中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样既不信,又不懂感恩的人,耶稣还医治他?圣殿旁边的池子边上躺着那么多的病人,为什么偏偏耶稣选中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医治呢?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个《农夫与蛇》[2] 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农夫看到路边有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怜悯它,把这条蛇揣在他怀里,可是等蛇温暖了之后,就把农夫咬了一口,农夫就死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在帮助人之前先要判断和分辨这个人的好坏,再给予帮助,以免被爱所伤。这也是我们人所持的普遍的想法,或者说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可是我们看到上帝的想法却和我们人普遍的想法很不同。当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不信,忘恩负义的人时,难道耶稣不知道吗?相信耶稣早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可耶稣为什么还是医治了他! 我们看到,尽管这个人后来不信,也不感恩耶稣在他身上所做的。但上帝的爱和怜悯还是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这是完全出自上帝爱和怜悯的恩典。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多好,对耶稣多么明白,多么有信心,多么感恩,而他之所以得医治,是完全出自上帝爱和怜悯的恩典。至于对于上帝的恩典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临到什么人身上,上帝保留给了自己,上帝拥有自己的主权,这对于人来说,实在是个谜,人无法参透。 如果我们愿意从思考什么类型的人有资格、值得、当得起耶稣的帮助和医治?耶稣选择哪一类的病人医治?祂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类理论性的问题,却又只有上帝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中跳脱出来,那么这个38年病人得医治,既不感恩,也不信耶稣的故事却可以把我们从理论层面带到实际层面,从旁观的理性分析者进入实际的状况,从冷冰冰的分析带到动情动心的境况,我们似乎从这个38年病人的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影子。 其实我们人的真实情况是,有的时候我们好像是善人,能行出善举,有的时候我们又好像是恶人,行出不好的恶行。当我们接受来自上帝或人的恩惠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心存感恩,有的时候我们也像这个38年的病人一样得恩惠得医治后并没有感激之心,或是只有那一刹那,或是那一段时间的感激之心,之后我们的心就转为冷漠。对上帝给予我们的恩惠,或者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恩人也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保全自己,我们也会背地里做一些暗箱操作的事,这就是我们人的真实的景况。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我们会庆幸约翰福音里记载了像病了38年这样不知恩图报的人却能够得耶稣爱的怜悯和医治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好消息! 因为我们发现,不在于时好时坏的我们,表现怎样,行为怎样,而在于上帝的爱与怜悯的医治愿意临到像我们这样的罪人!从这个不懂感恩也不信的病人得耶稣医治的事情,看到我们自己得医治的希望! 我们看到,神离这38年的病人并不远,这本来只应该是只有天上有的美善,却降到人间,与人交流。正如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条直线,神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在于一次的相遇,一次耶稣与人相遇的故事,却彰显了神完全的爱与怜悯,权柄和能力! 3. 爱能医治,之后呢? 38年的捆绑,38年的期待,38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38年的无奈和无助,在见到耶稣后,耶稣的一句话就完全解决,耶稣能够在人身上彰显这样的权柄和能力!彰显医治的能力对创造天地的上帝来说是能够的,也是愿意的! 17节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但我们观察整本约翰福音,却只记录了耶稣所行的7件神迹,包括今天的医治病了38年的人这一件。这么少的神迹记录,约翰似乎想要表达的是,上帝要彰显神迹,但神迹本身不是目标和目的,上帝是要透过神迹彰显祂自己!让我们看见上帝自己! 今天的世界,上帝还在彰显祂自己!让我们看见祂自己!像病了38年的人与耶稣相遇,这样神人相遇的故事还在发生,耶稣的医治还在继续…而且不照你我的评判标准,不在于你我有多好多坏,祂的爱的医治还会临到我们! 不过,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耶稣的爱能医治,之后呢?…
First, allow me to explain what is happening in Jesus’ story. During the annual Jewish festivals, such as the Passover, Jews who had been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Roman Empire would…
In his writing, John called Jesus’ miracles “signs” [sēmion]. The usual term for miracle is “dunamis”. He purposely chose the term “sēmion” (sign) to depict Jesus’ miracles that he selected….
今天的主题是跟随耶稣初体验。当我回想自己的信仰过程的时候,我也不清楚自己几时才算是正式跟随耶稣。是青少年吗?还是读神学的时候?还是做了牧师以后?这种模糊的感觉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成长中的不同阶段,时不时就有一个从新认识耶稣的感觉。而每次从新认识耶稣的时候,就再次感受决定跟随耶稣的感觉。我想门徒们也许也是如此。我们也许以为他们跟随耶稣的时刻,就在加利利海岸边。那时耶稣一声“来跟从我“,他们跟随耶稣的日子就开始了。但今天的经文的情景偏偏又很不同。在這里让我們看到門徒其中有几位,原本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在施洗約翰的見証下,不是耶稣先呼召他们,反而是安得烈和另一個門徒,自己就先去跟随耶穌,打算去認識耶穌這個人。 接下来的情节有点像強匪黑幫的片段。耶穌一個人走路,忽然有兩個漁夫般魁偉身材的大漢跟在后面。当耶穌发现被人跟踪,就問他們:你们要什么?。(江湖的术语:“你們到底想干嘛?")兩個大漢就回答:“拉比,在哪里住?” (师父,你是混哪里的?)他们两个是施洗约翰的手下。耶穌就回答:你们来看。(“咱們走著瞧。")然后他们就跟着耶稣巡视了耶稣的场子。后来,安德烈拉了兄弟彼得,腓力拉了那但业,都加入耶稣的帮派。耶稣帮就是这样成立的。对不起,也许是我古惑仔的港片看太多了。不管怎样原來,在加利利海岸边以前,在施洗約翰施洗的地盘,耶穌就已經和后來的門徒先交手过了。所以,门徒到底是几时正式跟随耶稣?也难分难解。 今天的主题是跟随耶稣初体验。我们要来分析耶稣和门徒之间耐人寻味的对答。他们的对答当然不是什么江湖术语,但是却同样蕴含了深层的含义,是约翰福音里面的神学术语。首先,耶穌所問的問題“你們要什么?",其實,也可以翻譯成“你們在尋找什么?"。其实,這個問題“你們要什么?"徹底含蓋了人類和神之間的基本出發點。人到底在尋找什么?當你想要認識基督,想要接触基督教,你一定要認真面對耶穌這個問題“你在尋找什么?"耶穌的問題“你們要什么?"還有一層更深的神學含義,那就是“你們在找誰?"是的,人的這個問題,最終的方向還是在找尋一個“誰"。因為,在這里,人所需要的答案并不能用一個抽象的概念,好比說幸福啦,快樂啦,或滿足啦,來解決。人的問題最終要著落在一個關系上,所以人最終是在尋找一個“誰"。因此,耶穌問安得烈和約翰“你們要什么?",其實是在問“你們在找誰?" “你們要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因为我们知道这两个人跟随耶稣的原因。我们知道他们找的是谁。他们是听了他们原来的师父,施洗约翰的见证。施洗约翰说36“看哪,这是神的羔羊!他们因为知道耶稣就是神的羔羊,所以跟随他。但‘神的羔羊’什么意思呢?还好,施洗约翰之前也有解释:29“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所以我们是可以猜想门徒要的是什么。他们要的是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羔羊。32 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33 ‘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34 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神的儿子。”所以门徒要的不单是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羔羊。他们还要的是赐下圣灵的神儿子。 两个门徒虽然要的是这些,可是他们的答案却似乎是答非所問。他們反問耶稣,“拉比,在哪里住?"其實,他們問的問題正是對准耶穌的重點,向耶穌發問。`住'這個字在約翰福音里面有很濃厚的神學意思。在14:10-11節,“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你們當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這里,耶穌形容了他于圣天父的親密關系,天父住在他里面,他住在天父里面。在15:4-5節,“你們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們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在這里,耶穌形容了他与門徒的親密關系,他住在門徒里面,門徒也必須住在他里面。所以,这个‘住在哪里’,包含了天父与圣子的关系,也包含了耶稣与门徒的关系。然后,在17:21-23節,耶穌對天父的禱告:“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們也在我們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象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在這里讓我們看到,耶穌与天父合而為一,我們与耶穌合而為一,最終就是讓我們与圣天父合而為一。總而言之,門徒對耶穌的問題“拉比,在哪里住?"其實是在說“你問我們在找誰,我們現在要知道的是`你跟神是什么關系'和`你跟我們又是什么關系'?" 门徒要的是除罪的羔羊,但问的却是关于耶稣的关系。这两者看起来是答非所问,但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什么是罪?罪就是关系的破裂。所以怎么除掉罪呢?就要依靠真正能够使关系复合的神人耶稣,才能解决罪的问题。当耶稣又是在父里面,却又能够在我们里面的时候,那我们才真正与神和好。当我们与神合而为一,罪就化解了。门徒所要的,就是耶稣所拥有的‘关系’。 但是口说无凭。耶稣真能够做到吗?耶穌就對这兩個門徒說“你們來看。"這里的‘看’不是站在外面觀望。這里是叫本来在外面的,如今受邀到耶穌那里,進入一個關系里,用心眼去觀察,体會他。門徒就跟著耶穌回家,跟他住了一天。我們可以想像,這兩個門徒是大飽眼福,看了耶穌一整天。這樣的屬靈經驗可以說是他們生命中的轉略點,在他們的腦海里面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更為他們將來在加利利河邊能夠撇下一切,跟隨耶穌的那一刻,建立了穩固的基礎。的确,神是高高在上,無法琢磨的奧秘。但是同時,神為了和我們建立關系,卻非常愿意向我們顯露他的本性。我們無需憑著自己的能力虛构神的本意是什么,因為神本身樂意顯露自己給我們看。更有趣的是,在我們看神之前,神已經先看見了我們。應該這么說,神其實早已經看穿了我們。耶穌是先看見了門徒才跟他們說話,一問就對症下藥。當安得烈把彼得帶到耶穌面前,耶穌同样看穿了他說“你是約翰的儿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意思就是石頭,也就是說彼得將來必成為教會的基礎。 我们今天的联合崇拜要再次介绍我们教会年轻一代的事工。从儿童,到青少,到青成年,到年轻家庭的外展工作,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事工。在每一个环节,我相信都是让我们年轻一辈重新认识耶稣,从新立志跟随耶稣的机会。这个事工最大的挣扎就是应该把重点放在人的需要,还是把重点放在福音的真理。如果过于迁就人的需要,那很容易沦为肤浅的福音,来教会只是为了吃喝玩乐,交朋友。但如果忽略了人的需要,那又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教导,年轻人觉得星期天只是被逼来崇拜。我觉得今天的经文给我们一个启示。其实两者都可以兼顾。耶稣还是照顾人的需要,所以开始就问:“你们要什么?”但是,随着门徒的询问,耶稣就邀请他们:“你们来看。”本来,门徒只是觉得耶稣是夫子。但认识耶稣以后,建立了关系以后,就明白原来耶稣是基督。虽然经文里面只是经过了一天。但是我们看其他福音书我们知道,真正的领悟,其实是漫长的旅程。我想这也许就是人的需要和福音的真理两者兼顾的方式。福音的事工也许从人的需要为起点,但我们邀请人探索的事情却必须回到福音的真理。而当人发现什么是真理的时候,就是真心跟随耶稣的时候。不单是自己跟随耶稣,也把周围的人拉来跟随耶稣。这个福音工作也不单是对年轻人。这也是我们全教会的工作。弟兄姐妹,你想过你要的是什么吗?请把你的需要告诉主耶稣。并在来临的2018年,我邀请你们来看,真正从新认识耶稣。
From this period of Advent this year until Easter Sunday next year, we will be looking through the Jesus event from John’s perspective. The Jesus event begins with Christma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