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h Us
+65 6223 5203
上主日长安牧师和我们分享耶稣经历魔鬼的试探中成功地体现神儿子的身份,今天我要接下去分享这神儿子耶稣所展现的领导能力,好让我们学习如何领导自己和别人,生命步步高升。请大家看马太4:18-22 18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就是那称呼彼 得的西门,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 19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20 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 21从那里往前走,又看见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他兄弟约翰,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 22 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 耶稣为什么会来到加利利海边?我们看前面的4:12 -16 12耶稣听见约翰下了监,就退到加利利去。 13后又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那地方靠海,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 14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 15 说,西布伦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 16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 地图显示耶稣所到之处围绕在加利利海和约但河一带,加利利海位于地中海的东部,西面是西布伦和拿弗他利,东面是玛拿西,今天的叙利亚,有趣的是它的形状像个心脏。似乎在告诉我们,上帝要从这里向世人敞开他的爱心,要透过他的爱子耶稣,活出上帝儿子的身份和生命。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有光要照着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和坐在死荫之地的人。 加利利海的浪声,一波又一波,滔滔不绝,永不止息,它在不断地讲述两千年前一个永垂不朽的故事,因为那是震撼整个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事情。它见证了耶稣在约但河的受洗,在旷野经历魔鬼的试探,到各处传讲天国的福音,行神迹,医病,赶鬼。加利利海的浪声,掀起暴风浪时,曾经被耶稣斥责而听从,就大大平静下来,它也亲自经历耶稣行走在它的上面。加利利海的浪声,是在为耶稣被捕,受鞭打,被戏弄和辱骂,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而喊冤。加利利海的浪声,要向全世界宣扬,那被钉死,三天复活,四十天后升天的以马内利耶稣,应许要再来把上帝的国和地上的国合而为一,直到永远。让我们从刚才读的经文来看耶稣在加利利海边做些什么事情。 1. 寻找 –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 加利利海是耶稣展开行动的出发点,他从这里要展开许多惊天动地事情,以神的形象降为人的样式,进入人的当中,把上帝的创造从新更具体的实现在人间,显示上帝的救恩要从一个被拣选的以色列民族伸展到整个世界,建立无穷尽的国度,这是创造的最高潮。他告诉世人福音是要给每一个人的,因为人本来就应该和上帝同在一起的,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的,是属于上帝的。他是带着这重大的任务,所以他要在加利利海边找人来建立一个核心团队,和他一起执行任务。这里也让我们看到耶稣是主动寻找人,而不是呆在一处,等人来找他。主动性是上帝对人积极的一面,他在积极的寻找人,今天我们当中每一人都听过有关耶稣的事,无论是今天才听到或听了多年,都是已经被耶稣寻找到。我们愿不愿意像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那样,舍下渔网跟从他呢?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被主寻着,都是一个信仰的起点,每一个起点是带着神圣的目的和目标,要引我们一心坚持到底。然而,如果我们多年来仍旧停留在起点,或许我们需要自问,“我们是为人的缘故或某种原因来教会?”“我们呆滞不前,是不是心中还有比耶稣重要或同等地位的王,使我们与主若即若离。”“我们是不是只有在主日才来朝见上帝,其他六天则是我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冲刺,把耶稣放在脑后?”如果耶稣是无时不刻的常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没有理由一直停留在起点而没有成长,因为耶稣不会一直停留在加利利海边,他是到处传福音、医病、行神迹,所以,跟从耶稣是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耶稣的门徒跟从他3年多,接受了耶稣的培训后,都带着使命往四处传福音。 2.装备 – 来跟从我,这句话是耶稣诚意的呼召,建立关系的开始。 耶稣看见西门,和他兄弟安得烈二人,就呼召他们跟从他,随着又是雅各和约翰,他们都当机立断的跟从了他。经文出现两次跟从和舍下,一呼一应,为什么耶稣一呼召,他们四个人就毫无考虑地跟从了他?根据记载,在这之前,安德烈和约翰都曾经跟过施洗约翰,听过施洗约翰亲口见证耶稣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当耶稣到了约翰那里要施洗约翰为他施洗的情景,他们都看到耶稣受洗的那一幕,他们就更肯定耶稣就是摩西在律法上所写和和以色列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弥赛亚。即便他们对弥赛亚的了解误为是要解脱罗马人的权势的君王。他们的决定跟从耶稣是生命的转捩点,虽然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他们却真正的抓紧了一生中最宝贵的机会。另一方面,耶稣为甚么选这四位来自伯赛大小镇没有什么学问的渔夫?可能安德烈和约翰是施洗约翰的门徒,而约翰又在监牢里,耶稣就收留他们,耶稣没有说明,但从他的12个门徒都是出自弱小或被人鄙视的群体,显出他没有世人的势利心态,每一个人在他的眼里都是上帝所要寻找的人,是可以受调教成为门徒的。因此我们千万别看轻自己,因为上帝早在创造人的时候,已经把人当他的儿女,代表他管理这世界。…
马太福音 2:19-23 的讲道 今 年我们开始马太福音一系列的讲道。 四本福音书对耶稣的重要性都有独特的见解,马太福音也是如此。四本福音书里,马太福音有着最深的犹太色彩,从一开始的圣诞故事就明显看出它的不同。马太福 音一开始就是耶稣的家谱。当我们读着每一代的名字时,我们也在走过以色列的历史,从最早的祖先,到耶稣的时代。犹太人,分为三个十四代,体会到神的应许, 建立王国,直到最后放逐。马太这么做,尤其是最后的十四代放逐后,我们就有了期待。是时候改变了。灭国的时代即将结束。神将会恢复以色列王国。亚伯拉罕的 后裔,大卫王的后裔会再一次作王。这种以色列复国的期待借着接下来的三博士和希律王的故事继续涌起。三博士是来拜见犹太人的王。而耶稣生在伯利恒,大卫之 城,就 如先知所说。记号都在,是时候了,时机到了。圣诞节就是耶稣基督的降生,他来做王。 但 过后发生的事件会使我们感到震惊。因为一点都不象个英勇的探险电影。我们没有读到耶稣长得象King Arthur 那样高大威武。他不象大卫是个军事人才,也不象所罗门有过人的智慧。我们看到的是个震撼人心的现实。主角耶稣是个无助,有些时候懦弱的人。耶稣有着亚伯拉 罕到大卫到他的完美血统。耶稣有着犹太先知和外邦占星家的祝福。但是面对希律王的嫉妒,圣经告诉我们他被迫逃亡。若不是天使梦中显现,他就会跟着伯利恒的 其他的小男孩一起被杀。这次半夜逃到埃及不是他最后一次的逃亡。在今天的经文里,这种害怕危险,逃离伤害的情形继续的发生。希律王死后耶稣回到了以色列, 他不能回去他的家乡。亚基老接着他父亲希律作了犹太王。慢着,你说谁作王?不是大卫的后裔? 不是有高贵血统的犹太人?竟然是亚基老,一个曾经杀死了与他对抗的三千名法里塞人的残暴领袖。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到了加利利境内,由希律王的另一个儿子管 制,一个无人知的拿撒勒小镇。 如 果你在期待一个少年英雄起来打败邪恶,我可以了解你为什么会失望。耶稣的故事根本就不符合一个能恢复亡国的勇敢君王。还好我们一早就体会到这个失望。这样 一来, 如果还有更多有关耶稣的撤退这种尴尬的故事,我们就会有心里准备。故事发展下去,我们看到了耶稣受洗的过程。17 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3:17)。之后就是耶稣受试探。耶稣用神的话语打败了撒旦。吹响号角!快鸣钟!有赢家了! 这明显的指出耶 稣就是我们都在等待的人!神的儿子降临,胜过了撒旦。所以你读到12 耶稣听见约翰下了监,就骑上白马,劫狱,救出施洗约翰,哇,印地安那耶稣!可是,它不是那么说。它说:耶稣退到加利利去。退字也就是希腊文里指的撤退。i 耶稣退到加利利是因为他听说约翰被抓了。13他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从一个小镇,耶稣退到一个渔村。迦百农小到罗马人都懒得占据这个地方。 我 们的英雄到底怎么搞的?为什么他不去和敌人对抗呢?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当耶稣的事工开始有成绩,我们就在马太福音12…
哥林多后书13 章的讲道 和 平与审判的关系是什么?和平与审判的概念似乎是对比的。一个是平静的,而另一个是严肃和可怕的。然而,对这些概念有这种简单化的观点是无益的。在今天的经 文里,保罗清楚的说他第三次拜访,就是向他的对手下审判的时候。不过,不是为了审判而审判。保罗不是因为喜欢对付他的敌人而这么做。毕竟,他已经习惯了因 为工作所带来的侮辱和虐待。审判不是目的本身。那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今天的第一点。审判的目的就是和平。保罗对哥林多教 会的最终愿望是和平。我们可以从他书信的最后几节如此的推断。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这好像是四个不同的吩咐,但有同样的意思。 他们要建立和平的关系,彼此鼓励。保罗的对手以假教导使教会分裂。但是保罗要恢复这合一。他提醒他们仁爱和平的神的存在。他们必须亲嘴问安(v.12). 这是彼此认可的表达。他们于“众圣徒”是一体(v.13). 这团契也可以在圣灵的感动祝福里找得到(v.14)。总之,这最后几节一再的申明保罗最终的目的是和平。保罗第三次拜访哥林多时,他将与和他对敌的人做最 后的对抗。审判的时候到了。但从保罗的最后几节, 我们现在知道审判的目的是和平。 现 在审判与和平有了因果关系。要有审判才能达到和平。审判之所以能达到和平是因为恢复了正义,消除了邪恶。为什么起初没有和平呢?是因为谎言。这些假教师传 遍假教导,为了自己的利益毁谤保罗的人格。这是恶的,因为谎言破坏了群体里的信任和忠诚。审判之所以能达到和平是因为能指控这些诡计和不诚实的行为。这样 子,审判就带来了公义。这就是为什么审判不能是为了报复。它不是自以为是。审判的基础是公益。这就是为什么一切必须照法律来做才能把真相显明。 申 命记19:15 人无论犯什么罪,作什么恶,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才可定案。19:16 若有凶恶的见证人起来,见证某人作 恶,19:17 这两个争讼的人就要站在耶和华面前,和当时的祭司,并审判官面前,19:18 审判官要细细地查究,若见证人果然是作假见证的,以假见 证陷害弟兄,19:19 你们就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19:20 别人听见都要害怕,就不敢在你们中间再行这样的恶 了。19:21 你眼不可顾惜,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弟 兄姐妹,真理能毁灭谎言。有了彻底的调查,加上可靠的证人,每个人都可以分辨出假的指控和有关保罗的事实。真相是什么?就是有关基督最基本的神学。“他因…
哥林多后书8:1-15的讲道 我们有一句俗语“讲钱伤感情”。为什么呢?因为,讲钱跟讲感情似乎是对立的。什么是讲感情?情侣之间就是要浪漫,要潇洒。朋友之间就是要豪爽,要阔气。家人之间就是要牺牲,要承担。讲钱就好像跟讲感情是背道而驰的。讲钱就是要斤斤计较。讲钱就是要把责任分得清清楚楚。讲钱就没有办法单纯的讲感情,因为讲钱的人样子往往就是很现实,绝对不会单纯。所以,除非逼不得已,要不然最好还是不要跟人讲钱。因为讲钱伤感情。 不过,很有趣的,保罗好像完全不在意这点。他在哥林多后书里面为自己的人格辩护。他也为自己的事工辩护。到了今天的经文,此时此刻,他正在呼吁哥林多教会对他敞开胸怀,远离他的敌人。套用顺和长老上星期的主题,保罗正在“与哥林多教会真情相待”。保罗在讲感情。可是,在他的论点的最高峰,他竟然选择讲钱。保罗完全没有避讳。保罗完全没有自我保护。难道保罗真的如此“白目”(不识相)?难道保罗不明白讲钱伤感情的道理吗?还是,难道保罗在讲钱和讲感情的课题上,他有另一番的见解? 其实,保罗并不是冒冒然提起钱财的事。他是刻意用这个课题来充分表达他写信的重要目的:那就是向哥林多教会真诚的告白。这个经文是有故事背景的。 哥林多前书16:1 论到为圣徒捐钱,我从前怎样吩咐加拉太的众教会,你们也当怎样行。16:2 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留着。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16:3 及至我来到了,你们写信举荐谁,我就打发他们,把你们的捐资送到耶路撒冷去。16:4 若我也该去,他们可以和我同去。 保罗不单是在哥林多教会讲钱。他在加拉太的众教会也讲钱。他在马其顿的众教会也讲钱。马其顿的众教会就包括了我们熟悉的腓利比教会和帖撒罗尼加教会。保罗在牧养过的许多地方都讲钱。保罗之所以如此卖力讲钱,是因为他需要凑足一笔钱来捐助在耶路撒冷的教会。我们不确实知道为什么耶路撒冷教会需要这笔钱。不过,很可能犹太地那时候闹饥荒。相信保罗这笔钱是要用来救灾的款项。保罗形容马其顿众教会是“极穷”的教会。哥林多教会相信也只是好一些。保罗却说“就是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耶路撒冷教会)的不足”。如果马其顿那“极穷”的教会都能够称为有“富余”,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耶路撒冷教会的“不足”肯定是连三餐都有问题。 这只是筹钱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的关系。根据历史考究,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意见分歧,彼此疏离。因此,这次的救灾行动,不单只是在物质上帮助犹太人居多的耶路撒冷教会。相信在保罗心目中,他也是希望通过这次筹款救灾行动,来复合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各地的外邦人信徒能够在这紧要关头雪中送炭,帮助在危难中的犹太人信徒脱险,那就是一份经历患难与共,生死相连,所熬炼出来的情谊。 所以,保罗就在哥林多前书要求哥林多教会每星期一次钱财抽出一部分。等保罗来的时候,就不需临时才来凑钱。哪里知道,不久后假教师侵入教会。筹钱的事因为有一些反对声浪耽搁了。保罗偏偏又提前拜访哥林多教会。这突如其来的到访使哥林多教会措手不及。他们对保罗这个不速之客反应非常大。这场风波,保罗过后用一封严厉又感人的“泪书”平息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象。筹款捐助固然重要,但这件事毕竟还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保罗有必要在哥林多后书这段讲感情的最高潮的时候,讲钱的事吗?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保罗的心思,如果我们了解保罗的神学,答案只有一个。保罗必须讲钱。而且,保罗必须在讲感情最激烈的时候讲钱。 因为对保罗而言,这并不是一笔单纯的钱财。它包含了多重的意义。 1. 第1, 它是为圣徒的募捐(collection)(林前16:1)。所谓募捐,就是它聚集了所有人的捐助。它因此代表的不是保罗个人的意愿。它代表了所有外邦人的意愿。这是一个筹集所有人的意愿的事。 2. 第2, 它不单是一分礼物(gift),它也是一份祝福(blessing)(林后9:5)。因为它是祝福,它包含了外邦人信徒对犹太人信徒的善意。这笔钱表达了他们的思念和关怀。表达了他们的问安与祈祷。 3. 第3, 它是一种服事(service)(林后9:12)。他们的服事,确认了神愿意通过他们来帮助耶路撒冷教会。他们成为了神施行拯救的器皿。这就是服事的意义。他们象祭司一样,对人他们代表神,对神他们代表人。 4. 第4, 它也是一种参与(participation),一种分享(sharing)(林后8:4)。钱财的多跟少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哥林多教会也同时参与这次的行动。这就表达了他们也是众教会的一分子。就好像吃饭一样。东西好不好吃是其次。重点,是那份‘大家都是一家人’的认同。 5. 第5, 最重要的,经文多处提到,它是恩典(grace)。 筹款捐助就是恩典这个概念,保罗特别以马其顿教会作为例子。保罗提及马其顿教会不是为了羞辱歌林多教会。保罗没有说“你们看!马其顿教会这么积极。你们还这么懒散。丢不丢脸?”保罗绝对不是拿他们来做比较。这也不是激将法。保罗是因为从马其顿教会的经验,体会到筹款捐助就是恩典这个真理,而想把这个见证跟歌林多教会分享。哥林多教会想必知道马其顿那里筹了很多钱,可是他们未必知道原因。是保罗逼得很厉害吗?是有人中了六合彩吗?都不是。马其顿的热心来自于神的恩典。他们虽然在试炼中,却得到极大的喜乐。他们虽然极穷,却按耐不住对耶路撒冷教会的无限慷慨。这就是恩典的彰显。是恩典让他们如此的来回应神。是恩典让他们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来参与这次行动。他们对耶路撒冷行的是恩典。不过,是神让他们有机会,有决心来参与,那更加是恩典。 这笔钱包含了募捐,祝福,服事,参与和恩典的种种意义。我们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这些意义都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有关系当然就有感情。所…
哥林多后书7:2-16的讲道 A. 引言: 哥林多后书是保罗“最真情流露”的一封书信。所以当我们在读这封书信,在听这封书信时,我们脑海里所呈现的保罗的形象,不应该是那一位道貌岸然的学者,也不应该是那一位面无表情的法官,或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教会领袖。反之,保罗是那一位“会哭会笑”,甚至“要生要死”的“性情中人”。这一位动了真性情的保罗,在今天我们所要读的经文–哥林多后书第七章–中,让他自己的喜、怒、哀、乐被哥林多教会的众信徒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我可以想象到保罗写这封信的前前后后时心情起伏得有多厉害 — 有担心、有把握; 有责备、有鼓励; 有立定、也有后悔等。尤其在写第七章时,更是一时眼泪、一时欢笑! 保罗爱哥林多教会的众信徒们。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尤其是第七章中,不谈神学,而分享他个人的感性,敝开他自己。保罗甚至更把他自己的生命与哥林多教会的众信徒的生命连系在一齐。 所以,我今天的题目就是: “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真情相待” “Paul and the Corinthian church – Relationship with true love and true feeling” B. 背景–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如何?他们当中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是如何的?他们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我想众弟兄姐妹听了过去七、八个星期的主日讲道后,必定有所了解。让我简单的再总括一遍。 哥林多是一个古希腊城市。公元前44时重建为一个罗马城市,成为罗马的亚该亚省的首府。在很短的时间里,已成为罗马帝国第三个最重要的城市,仅次于亚历山大和罗马。哥林多很快奠定成为一个东方和西方的商业桥梁。它吸引了大量从各地来的学者,商人和机会主义者。也包括了大批的犹太人。 保罗在他的第二次旅行佈道时,约公元50-51年,他来到了哥林多, 并在那里传道并成立教会。初时教会运作一切良好。之后,保罗就回到以弗所…
哥林多后书2:5-11的讲道 要了解今天这段经文,我们就要了解这段经文的背景。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写完哥林多前书几年后,发生了大事。一些从犹太地来的假教师侵入教会。他们企图分裂群体,远离保罗的真道。为了此事,保罗特别探访哥林多教会,企图解决此事。哪知道,保罗此行无功而返。哥林多教会拒绝他的劝勉。保罗因此伤心欲绝。他本来答应他们要再次回去。可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他语重心长地写信。这是一封严厉的信,如今已经失传了。保罗希望可以用这信来挽回他们。这封严厉的信果然奏效。提多把好消息带给保罗。保罗就用我们现在有的哥林多后书来继续鼓励他们。 在这纷纷扰扰的期间,显然有人得罪了保罗。可能此人对保罗不满,言语还是行为上让保罗到访的时候忧愁。保罗在那封严厉的信很可能有提及此人。众人也许因为保罗的劝勉就责罚他。保罗想必是知道这人已经悔过。所以在哥林多后书这段经文,提醒大家也要赦免他,停止他们的责罚。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我相信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里学习一些重要的观念,好叫我们在处理教会的事情上更有智慧。首先,我们在处理教会纪律的事情上,要小心“替天行道”的心态。什么是“替天行道”的心态?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如果自己不是当事人,不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么他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他必定是秉公办理。他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他的判决一定是大公无私的。他参与审理案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替天行道”。我在教会里有时会碰到这样的人。“晓晖牧师,这件事要处理,或这件事要改。我跟你讲不是因为我自己,我其实本身很随便。不过,我是为其他人,或者某某当事人,来讨回公道。我只是在反映其他人的意见。”弟兄姐妹,这就是“替天行道”的心态。这人把自己处于中立者的角度。他觉得这样做,他就没有徇私的嫌疑。所以,他的看法和判决都是客观和公平的。 对于这种“替天行道”的心态,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此人不单是叫保罗忧愁,他的行动其实是叫众人都有几分忧愁。保罗这样提醒哥林多教会,是要让他们醒觉,他们其实并不是中立者。在实行判决和处分的时候,他们其实也是带着受害者的心态,因为他们本身也有几分忧愁。当然,他们的确不是直接的当事人。受害的程度跟保罗比是不一样的。所以,保罗强调“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保罗之所以如此提醒他们,是让他们明白,他们并不是纯粹替天行道,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行道”。哥林多教会也许会抗议。“没有,我们并没有忧愁。我们是为保罗你打抱不平。”你们可能也有同样的争议。“我只是在帮忙解决问题。我并不是受害人。为什么说我也有几分忧愁呢?”不过,让我们扪心自问。真是这样单纯吗?作为教会的一分子,你真的可以完全中立,情感上无动于衷吗?我觉得一个彻底的旁观者,一个完全心如止水的中立者,是不可能,也不健康的。你有没有想过?众人这么多,为什么是你来打抱不平?为什么是你来追根究底?为什么是你来替天行道?那是因为你在乎这样的事。因为你在乎,因为你有情感上的牵动,所以你才会参与其中,主持公道。因为你在乎,正如哥林多教会在乎保罗的事,所以虽然不是当事人,也难免会有几分忧愁。 揭发这“替天行道”的心态并不是坏事。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处理事务上不可能毫无情绪。我们也坦然接受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我们难免被当事人所影响。我们是带着本身的感情投入判决的执行。可是,这并不是坏事。毕竟,教会是一家人。一家人里面的纠纷,没有人是局外人。我们是因为我们在乎,所以才会牵扯进去。虽然我们不是成为完全的中立者,可是这不是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自己的确有这样微妙的心理。我们明白,除了当事人,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也有那几分忧愁。我们如果如今明白,我们就可以小心提防自己的情绪。我们不是单纯的替天行道,我们也是感情受一点伤害的人。我们如果明白,如果小心,那我们的行动也会比较仁慈。我们不再是铁面判官。我们是为大家好的关心会友。 第二,我们要小心“对事不对人”的心态。“对事不对人”本来是很好的原则。我们要针对事情来处理,而不是针对人,作人身攻击。可是,在教会的事务,人和事真的可以分得这么清楚吗?在教会,我很怕有些人自认自己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特别绝情,特别公事公办。他们以为只要事事讲究原则,讲究正确的行政程序,那么他们就是“对事不对人”。既然是对事不对人,所以事情就可以干脆利落,手法就可以快捷彻底。可是,我要再问,在教会的事务,人和事真的可以分得这么清楚吗?不可能。所以,当这些人“对事不对人”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没有发现,他们其实是对事也对人。当他们在依法行事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心狠手辣。他们以为他们是在办事情,其实他们不明白,他们其实也是在针对人。教会的事往往莫过于是人的事。因而,纯粹的“对事不对人”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象。人和事是不容易分开的。 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他们责罚此人是对的。不过,责罚够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单是事,也是人。过分的责罚会带来反效果。特别是如果他们不注意自己时带着情绪“替天行道”,那就很容易做得过分,过火。如果,他们了解他们处理的不单是事,也是人,那就会考虑到人的脆弱。在适当的时候,以赦免代替处罚,以安慰代替谴责。那就更能得到改变此人的效果。保罗说:“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为什么说是“坚定不移的爱心”?意思就是,这爱心一直都存在那里,没有改变。这就把“人”的层面,完全表达出来。他们是在处理事,不过他们也是在处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起初为什么要责罚他?那是因为爱。所以,要用纪律是他归回正道。如今为什么要赦免他?同样是因为爱。所以,要在他回头的时候,用怜悯来鼓励他。 破除“对事不对人”的假象不是坏事。我们承认在教会的事情上,人和事是分不开的。各样的决定都包含影响人的层面。而在教会,对彼此兄弟姐妹,我们只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爱。所以,在教会的事奉,特别是在调解纠纷,维持纪律的时候,让我们记得每件事的背后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让我们以爱来处理,以爱来平衡自己,以爱来做出发点。如果人人不止是得到爱的管束,也得到爱的滋润,那就不会跌到,不会彼此伤害。 最后,我们要小心“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心态。什么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古时,传令的时候常常在信笺上插上某种动物的羽毛作为标记,数目越多表示事件越紧急。鸡毛只有点缀的效果,不是令牌本身。令箭则是旧时军中发令所用的小旗,他代表将帅的权利,可以用来指挥大军。所以,两者所赋予的权限相差甚远。“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意思就是:你所做的事超越了你自己所拥有的权限。哥林多教会是有执行纪律的责任。不过,他们的属灵领袖是保罗。是保罗赋予给他们这个责任。保罗有判断的权利,而哥林多教会有的是顺服的权利。可是,保罗也很清楚,他不是主人。教会的主人是耶稣。所以,他说“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保罗的赦免让哥林多教会能够赦免,然而保罗本身的赦免是因为耶稣基督的赦免。我们如果清楚我们的主权是在耶稣基督那里,我们就不会责罚超过我们的权限。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 这就是撒旦的诡计。他误导我们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上帝给我们尊贵的职责,但也很清楚的表明我们的权限。但如果我们想要自己做最大的主人,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我们要小心自己的鸡毛不是令箭。我们有爱人的权利。我们可以责罚,可以赦免。可是,我们要清楚,真正的生杀权在我们教会的主人耶稣基督那里。 也许你会问,我还年轻,也不是教会的领袖。这些观念跟我有什么关系?“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不但是书,神学也是一样。只有当事情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的预备根本不够。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自己?我应当如何看待别人?教会和教会的主人耶稣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神学观念,你从现在就要慢慢培养。希望到了时候,你就不会以为自己在替天行道。以为自己可以对事不对人。结果反而拿着鸡毛当令箭。听了这段经文,我们了解我们执法人是人,我们处理的也是人。而我们的权限从耶稣而来。希望到了时候,我们是柔和谦卑地处理事情。我们的心是善良,充满爱的心。